薛仁貴忍不住提醒皇帝。
“陛下,大食短短數十年便攻滅波斯,奪取埃及,屢敗羅馬,其勢銳利,如今國中兩王并立,互相攻伐,臣以為此時正是聯合西面大食,夾擊東面大食,收復整個呼羅珊地區,甚至是奪取波斯高原,飲馬兩河平原的絕佳時機。”
“此時卻停止進攻大食,轉而向印度河流域東征,這般四面樹敵,并非好事。”
蕭嗣業則依然反對他的觀念。
“臣覺得圣人此決策乃是上佳,大食雖東西內斗,但實力依然強勁,而我大唐西征軍雖與大食軍數戰數捷,但如今再往西打,卻十分不易,大食軍占據險要,穩守邊境,有地利之險,又有補給之利。更何況,此時大食內斗,若我攻之過急,則大食東西兩王可能聯合,倒不如先讓他們內斗,我們坐山觀斗,豈不是得漁翁之利?”
“況且,相比起大食,印度河流域的諸邦國,實力弱小,甚至還不如西域的龜茲、于闐等國,我們現在已經打開了門口,只要越過山隘,便能長驅直入,到時肥沃的印度河平原,唾手可得。”
蕭嗣業認為此時轉頭奪取印度河平原,對大唐至關重要,一旦拿下,那么這里的肥沃平原,就能為大唐西征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尤其是將來若再與大食交戰,從這邊補給糧草,當然強過從中原調運過來。
更別說,若是打通入海口,到時以大唐水師的強大,大唐還能調水師過來,水陸聯合,陸路進攻的同時,水師還能運兵從海上開進波斯灣,繞到大食人的背后,甚至是直接遠征大食人的老巢,位于波斯灣與紅海間的半島。
這在戰略上,當然對大唐來說非常重要。
“蕭樞密使莫要忘記有情報顯示,大食人也有一支很強大的水師,他們甚至在地中海數敗羅馬人的艦隊,我們就算打通入海口,可水師要從中原調來,數萬里之遙,何其困難?到時大食人以逸待勞,我們未必能占到上風。”
薛仁貴提醒。
但蕭嗣業還是認為,戰術上多一個選擇,總是好的,況且,西域現在的糧草產出儲備等,支撐現在的局面還行,但如果將來戰事繼續升級,甚至要深入到呼羅珊西面做戰,那么對糧草補給的需求就更高,以現在西域的情況可能會支持不了,所以若能征服印度河流域,獲得一個更富饒的糧倉,那是很重要也很值得一試的。
何況,印度河流域的諸國,都實力弱小,有便宜不占白不占,與其跟大食人在戈壁荒漠上死磕,哪值得出一軍去征服印度河平原呢。
“此事朕已決定,不必再爭了。”
皇帝打斷了兩位樞密的爭執,一言而決。
薛仁貴無奈的退下,憂心忡忡,南征驃國還沒結束,這西征大食也沒取得預期戰果,如今還處于僵持之中,現在又要新開戰端,出兵打印度河諸國,這鋪的也太大了。
“陛下,臣還有一言,若陛下決定暫時坐觀大食東西內斗,那不如派使團前往波斯,與大食人議和休兵,這樣既能減輕西線負擔,也能讓大食人專心內斗。而且,我們還可以與大食人重開絲路,通商貿易,這樣也能減輕西征前線的負擔,以貿易之利,填補軍費開支。”
這個提議,李胤倒是聽進去了。
“薛卿言之有理,高護,回頭與政事堂聯絡下,讓他們安排鴻臚寺派官出使大食。”
皇帝頓了頓。
“給來濟下一道旨意,令其派兵于陰山都督府西面,新筑一軍城,便賜名清海軍鎮,兵額馬步五千,另拔屯田兵民兩萬。”
皇帝的這道旨意一出,薛仁貴和蕭嗣業、李社爾等都立馬明白皇帝用心。
陰山州都督府在哪?
在北庭都督府庭州的西面,在金山的西南,在夷播海的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