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既然你愿意,那這個事情就說定了,不能再反悔,我回頭帶你再去崔家拜訪,把這事情說定。”
讓孝忠離開后,秦瑯從桌上拿起一本書。
這還是貞觀中他與高士廉、許敬宗、令狐德棻等一起負責編撰的氏族志,上面刊定了大唐各大氏族的排名。
最初高士廉就是定的博陵崔氏第二房的黃門侍郎崔民干家族為第一等,他沒有弄明白李世民修氏族志的初衷,所以不被批準,經過數次修改都沒讓李世民滿意,最后還要秦瑯告訴高士廉方向,最終擬定了不以過去郡望為依據,而是崇尚官爵為序,以皇族李家排第一,然后是皇后長孫氏、竇氏、獨孤氏等排名,再然后是宰相家,那些寒門甚至是奴隸起家的,只要職事五品以上,都得以列入氏族志中。
而博陵崔氏這樣頂級名門,反而只能屈居第三等。
秦瑯此時翻出氏族志,主要還是看看博陵崔家的家族情況,博陵崔氏老牌名門,最重要的是他們在氏族志上不僅只有一家,而是一姓里有好幾家。
整個氏族志修訂后是二百九十三姓,錄入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博陵崔氏就錄入了六家,也就是如今的博陵崔氏六房,其中第二房到如今還是十分興盛的。
武德朝,第二房代表人物是崔民干,武德朝就當過黃門侍郎的,不過從貞觀朝起,第二房的領軍人物就是崔敦禮了。
翻看氏族志,上面很詳細的記錄著,崔敦禮是博陵崔氏第二房的第九世,崔民干是第八世,崔民干是汲郡公崔宣猷的孫子,崔仲方是他父親,而崔仲方是崔敦禮的祖父。
不過崔民干最高也就做到黃門侍郎,虛封博陵郡公,貞觀晚年去世,也始終沒能進入政事堂拜相。
崔敦禮的兒子們才能一般,平時喜歡跟秦珣一起瞎混,倒是他的兩個弟弟能力還不錯,一個是同父異母的弟弟崔余慶,名門子弟,居然能文能武,甚至棄筆投戎,在邊關立有戰功。還有一個堂弟崔承福,也是擅騎射通筆法,還能詩會賦,這兄弟倆年紀也都跟秦瑯差不多。
翻看了一會,秦瑯也發現當初貞觀年間修訂的這版氏族志,上面的那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如今已經居然有一小半沒了。
比如說當初列為一等的后族長孫家族,就隨著長孫無忌的身敗名裂而受牽連,死的死流的流。
還有許多功勛貴族或士族名門,都差不多。
才不過三十多年,歷經兩朝,就已經如此大的變化了。
氏族志可以重修了。
秦瑯腦中冒出這么一個念頭。
一來這本氏族志已經不適應如今實際情況,二來氏族志的作用,本就是政治性的,如今新皇即位,也就意味著新的政治格局,貴族豪門等也要重新排名了。
名實相符,這才不會導致混亂,也有助于加強穩固新的權力根本格局和利益。
若是再修氏族志,那么如果還照貞觀大帝的標準,那么皇族李氏當然依然還是第一等,但這第二等是以后族、宰相家排名。
秦瑯自然就得是第二等的第一名,畢竟秦家出了太后又出了皇后,更別說秦瑯是宰相,兒子也是宰相,甚至秦瑯父親秦瓊也曾是宰相。
崔敦禮老了,看他樣子也活了不兩年了。
秦瑯提筆,先寫下崔敦禮嫡長子崔修業的名字,想了想,在名字后面寫上太子通事舍人這個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