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輕抿了口參茶。
呂宋百姓一般喜歡在呂宋紅茶里加上姜,帶有點辣味,秦瑯平時是更喜歡喝綠茶的,喝起來淡一些,卻又回甘綿長。
這年頭人參不貴,早些年更加便宜,沒多少人當回事。最早開始大量從遼東靺鞨人那里販購人參的還是秦家,早年那些幾十年上百年的老山參,那是真便宜啊。不過幾十年了,現在那種百年老參也難得一見,價格極高了。
如今靺鞨那邊也出現了許多專門的采參人,一般好山參了就是一二十年的,這年頭基本上還沒人工種植參,野生的也多,雖然采參辛苦,但只要有經驗,比起打獵耕種還是劃算的多。
人參鹿葺貂皮現在成了靺鞨人三寶,在中原也深受貴族們的喜愛。
靺鞨人這些年也老實了,不怎么鬧騰了,如今分屬于渤海都護府和黑水都護府,黑水那邊的還很野蠻落后,那是茹毛飲血的漁獵部族,平時也跟唐商交易皮毛魚干之類的。而渤海都護府這邊的靺鞨人,算是熟胡。
早年跟高句麗人勾搭的眉來眼去,甚至不少靺鞨人是加入了高句麗國的,后來也有許多遷往中原,比如說燕國公李謹行,跟秦瑯關系較好,他爹突地稽就是靺鞨的一個部落酋長,早年內斗失敗,帶著部落到營州投奔隋朝,后來還入關到了幽州,隋末主動歸附大唐,還出兵助戰,所以得以授刺史、封國公,管著自己的部落人馬。
雖說后來這僑置州取消了,但李謹行他們的日子卻越過越好,主要就是靠搞貿易,回去跟靺鞨人貿易。
李胤在位時,平定朝鮮半島后,就對白山部、粟末部為主的諸靺鞨部找事發兵,打的各部最終老老實實的接受了大唐在其地設立渤海都護府,設立了一些正州以及軍鎮軍屯,并建立驛站、邊市。
后來連奚契也打的節節敗北,最終只得在科爾沁草原落腳,燕山北的松漠饒河老家都不要了,全都送給了大唐。
僅從這方面來講,李胤對大唐其實有不少功勞的。
李胤在位十五年,并不全是亂來的。
樞密院也好,轉運司也罷,甚至就是宣徽院、翰林院這些,對于立國近五十年的大唐來說,對如今這么龐大的中原帝國來說,權力的平衡其實很重要。
李胤并沒做錯什么。
李世民當初把三省之權,漸合并到了政事堂上,雖然在決策執行諸方面確實加快了效率,對大唐當初改革以及后來的蒸蒸日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李世民也是個有遠見長識的皇帝,天子圣明,國力強盛的時候,自然不用擔憂。可以后,如此強勢的政事堂,卻是個隱患。
所以李世民后來才會設翰林院,分了內制之權,本身就是分了決策之權。
從政事堂的集權,再又到翰林院分權,這是一個必然過程。到了李胤時,繼續削政事堂權,分兵權于樞密院,分財權于轉運使,甚至皇帝還在內廷又設立宣微院、護軍中尉等,本質上就是內外朝并舉的這么一種相互制約的格局。
有錯嗎?
并沒有錯,其實從秦漢到隋唐,不管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還是漢代的三公九卿,以及后來的中外朝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如今的東西兩府制等,都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
集權然后分權,然后再集權然后再分權,在這個過程里,不斷出現新的官制。
就如三公最早是國家宰相,后來慢慢就變成虛銜,再后來,內朝又變成了外朝,然后又有了新內朝。
尚書令、中書令、侍中這些原本就是內朝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