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三公九卿,發展到后面,就都被架空,反沒了實權。
隋文帝時,都堂在尚書省,都堂就相當于貞觀以后的中書門下,左右仆射的權力也一度是最高的,但到了貞觀后期開始,中書令和侍中反而已經成為朝中權勢最高的宰相,左右仆射和尚書省反而已經大不如前,尚書省甚至完全成了行政機構了。
相權強力,必須只有在強君的時代才合適,否則便會出現權臣,甚至是國家權力失衡,然后就是內亂。
但大唐已經是第四代天子了,以后還想再出現李世民這樣的強人皇帝,就比較難了。
所以秦瑯其實是贊成相權分割,以形成新的權力平衡的,東西兩府分掌文武,加上財權另立,這樣挺好的。
若再算上翰林院和御史臺,那么就算是政事堂首輔,想輕易的掌握朝政也很難了,除非是秦瑯這樣特殊的存在,但一般情況下,秦瑯這種也難以再現。
“樞密院是太上皇設立的,東西二府,分掌文武,這并沒有錯。”
沉吟良久。
秦瑯放下茶杯,緩緩開口。
一開口,就先定了個調子。
既然沒錯,那就沒必要再更改。
以前沒樞密院,這軍事決策權也同樣屬于政事堂宰相們,但現在不一樣了。
“不過雖說文武分立,但也不是說以后就完全分家了,既然是二府并立,那么以后軍國大事,圣天子召開御前廷議,政府宰執都可以議論嘛。”
秦瑯的意思倒也簡單,先前削宰相武權,軍政之事盡歸樞密院,宰相們無權過問,現在秦瑯意思是樞密院沒理由廢除,但以后軍國大事,宰相也可以參與,有列席會議、發言建議權。
兩府聯席會議,共同商討軍國大事,一般軍事事務,則由樞密院負責。
當然核心的軍事決策權,還是由西府的帥臣們提供建議,最終由皇帝批復的。
同樣的,國家非軍事的大事,西府的執政們也可以有發言權建議權的。
甚至秦瑯還提到,如今的情況,過去的兩衙諸衛軍的大將軍、將軍們,其實早就已經不再有實際職事,基本上已經論為了一種銜階。
故此在這種情況下,樞密院執掌軍政,就很有必要了。
這樣一來,政事堂宰相們也能專心安于內政,軍隊和打仗的事就交給專業的帥臣們去干。
“三郎,這國家財賦總不能再單獨分出去,沒有財權,這政事堂相公又如何稱宰相?”許敬宗道。
秦瑯還是那個態度。
“財稅于國家來說也是萬般重要的,而且到如今,財稅也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專業,所以成立三司,以轉運使統領三司使,專管國家財稅,我認為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