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宋大學,我已經很期待了。”許敬宗能猜測出秦瑯要在呂宋搞大學的意圖,畢竟地方上多是建書院,大學這個名字可不一般的,大學、太學、國子監,本質上都屬于王朝的最高學府。
地方上的學校,是沒有這個資格稱大學啊太學啊國子監的。
可秦瑯要建的不是舊金山書院而是呂宋舊金山大學,這都有逾越味道的大學,肯定圖謀很遠。
呂宋建立三十年,屬于大唐的海外領,所以一直以來也是在大唐的教育系統之內的,比如呂宋設立州縣后,也有了官學,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有社學。
甚至大唐的科舉制度,呂宋也是一個學區。
呂宋的學子通過縣試成為生員、秀才,甚至呂宋本身還是一個特設的學區,考舉人都不用去中原大陸,直接在舊金山考。
呂宋有專門的舉人名額。
通過呂宋鄉試獲得舉人名額后,然后所有舉人再參加一次科試,也就是會試資格考試后,從歷屆舉人中選出規定名額的考生后,就可以赴洛陽參加三年一次的進士考試了。
這個制度,對呂宋的文化教育上來說,確實是有好處的,但也不全是好處,他也有壞處。
壞處就是呂宋畢竟是海外,朝廷通過科舉考試,正源源不斷的從呂宋抽走那些優秀的年輕士子們。
這些呂宋的優秀年輕士子通過科舉,在洛陽考中進士后,便會進入朝廷的官場,通過吏部銓選,候選授官,分赴中原各地任職。
而呂宋偏偏因為是秦瑯的外世封領地,朝廷并不派官任吏,呂宋官吏都是由秦家自己征辟授封,這就導致,那些從呂宋考出去的進士,很少有再回來的。
甚至那些呂宋的舉人們,往往也跑到洛陽去讀書游學,或者考不上進士,也跑到中原去做幕僚或者是做吏員了。
這種現象,是秦瑯很不滿意的。
呂宋自己辛苦培養出一點優質人才,全被吸走了,這呂宋將來怎么發展?
呂宋自己每年還得跑到洛陽、廣州、交州等地,花大價錢去招聘人才,往往條件給的高,錢花的多,招回來的還并不是最優秀的那些。
所以秦瑯打算自己建高等學府,甚至按呂宋的需求,打造新型的高等院校,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而不是讓呂宋淪為大唐國子監的預科班,或是科舉的舉人池。
以后呂宋舊金山大學畢業的優秀學生,直接就輸送分配到呂宋各級官府等。秦瑯打算走一條跟朝廷不同的教育路線,通過各級學校,為呂宋培養自己所需的人才。而不是去學習朝廷科舉考試需要的那些什么儒家九經之類的學問。
這樣一來,以后朝廷想通過科舉從呂宋吸人,都吸不走,因為學的根本不是一套東西。
許敬宗一眼看穿,卻又很爽快的答應了去做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