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是當初剛上島開拓時候的事了,確實圈了些地。”
如今的流求島已經劃分為四個州了,仍是隸屬于福建道下,如今的流求島開發的還不錯,島上主要就是發展農業,因為這個島的特殊性,所以跟中原內地又是不同的一種發展模式。
上面的島蕃這幾十年被擄走了大多半,如今僅是在大山里還有一些島蕃部落,但也早就被打服歸附大唐了,至于說平地蕃,現在幾乎看不到了,因為那些平原地帶的土地,這些年早就被圈完了。
除了部份從福建道移民過去的漢人百姓在那邊分田授地成為地主,便是那些中原的豪強貴族們在那里跑馬圈地,搞種植園。
主要就是種植甘蔗,流求現在是重要的蔗糖產區,這里的甘蔗種植量很大,也擁有許多甘蔗廠。反正秦家在島上就擁有大量的甘蔗種植園,種甘蔗的都是奴隸,其中有一半多都是早先抓的島蕃蠻子們。
因為秦家給這些島蕃的待遇還不錯,給他們搞承包制,把甘蔗園分包給那些奴隸們,完成目標產量后超出的還有獎勵,所以雖是奴隸,但努力做事,溫飽是沒問題的,甚至還能有點私有小財產,偶爾也能開開葷什么的,甚至也可以娶妻生子。
除了種甘蔗,便是開礦、伐木,島上的硫磺礦、銅鐵、金礦等這些年開發的很厲害,同時樟腦香的需求也帶動著島上的經濟。
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才征服不過幾十年的蠻荒海島,雖然大,但這里依然是個遍地商屯、種植園、礦場的新世界,移民們數量并不多。
與中原社會,有很大的相差,雖然朝廷也早在這里置州設縣,也編設鄉里村莊。
島蕃們經常被擄走為奴,官府也都是睜只眼閉只眼,缺少足夠的移民,都是貴族豪強們的莊園、礦場,遍地都是奴隸,這樣的模式使的這個島早就淪為了一個貴族豪強們的殖民地,想要發展成一個正常的大唐州縣地方,幾乎不可能的。
就如秦家一樣,也根本沒有心思去認真經營,只是把這里當成一個資源產地,用新羅奴百濟奴高句麗奴昆侖奴流求奴突厥奴南蠻奴等在這里種甘蔗制蔗糖,也種棉花采黃金。
賺來的錢根本不會再投入到島上去,而是全都轉移到呂宋去了。
甚至秦家只是把流求做為甘蔗種植地,都沒有在島上搞蔗糖加工提煉,在島上只是加工成粗糖后,就直接船運往呂宋,然后在呂宋加工為白糖冰糖等。
連在島上收購的樟腦,都是運到福唐加工成樟腦香樟腦油、香水等。
如果沒有呂宋,秦瑯肯定會用心經營流求,但既然有了呂宋,而流求又早成了朝廷的經制州縣,那么就沒有必要在那里過多浪費精力了。
現在流求發展的確實很畸形,移民過少,那邊這么些年,也沒發展出什么手工制造業來,只有基礎的農業,然后就是甘蔗種植和采礦業等了,絕大多數的手工商品,都要從大陸運過去。
雖說只隔海陜相望,但畢竟隔了條海峽。
島上的移民雖然分了不少田地,但農產品缺少市場,自給自足雖然不用餓肚子,但想生活更上層樓卻難了。
田里的東西不值錢,但鍋碗瓢盆鋤頭鏟子犁具等卻都不便宜,牛馬等牲畜也是如此,他們辛苦的勞作,等于被剪刀差割了韭菜。
流求被征服并入大唐都幾十年了,本島連鹽都不能自給,基本上都是靠廣鹽交鹽或是淮鹽浙鹽福鹽供應。
除了糧食自給外,其它方面幾乎都不能自給,樣樣要依靠對岸大陸供應,所有東西都要靠地里產出來換,偏偏農產品還便宜賣不上價,所以流求移民過去二三十年了,生活也一直就是勉強解決溫飽而已。
跟對岸的福建一比,完全是兩個狀態的,福建這邊雖然山多地少,但就好比福州有馬尾造船廠,福唐有樟腦香加工等,都有自己的支柱型產業,帶動著當地百姓發展。
馬尾鎮人口小二十萬,都是造船相關的,以及水師家眷和造船學校的學生們,這么多人口,本身就是個很大的消費市場。那些造船的技術產業工人,不種地也一樣能領著一份不錯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