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朔二年春。
呂宋的種植園里正在砍甘蔗,還有許多人在田里忙著插秧。
秦瑯正在寧遠河谷巡視著王室的茶山,沿著河谷平原邊緣的山坡上,開墾出無數的梯田,種植著茶葉,以及胡椒、肉桂等經濟作物。
“三郎真不去洛陽瞧瞧?”
八十多歲的魏昶笑問。
“沒興趣。”秦瑯直接回答,扯了把茶葉嫩芽,秦瑯放在巴掌心上仔細的觀看著,不得不說,呂宋的氣候確實出不了什么太好的茶葉,中原的明前茶那種品質,呂宋就很難有。
這茶葉看著倒也挺嫩,但做上等綠茶還是不夠,只適合做外貿的紅茶,經過發酵等工藝后,形成一種獨特的口感,倒是還不錯。當然,如果做成黑茶也是可以的,一般茶葉采摘季后期,最后會采一茬刀子茶,直接拿刀連芽帶葉帶梗的割下。
這些起碼長了六個月的老葉,采摘下來后還要下紅鍋,在加熱的鐵鍋中殺青,然后要經過反復的蒸揉、發酵、干燥,然后要放入倉庫中,渥堆進一步發酵,還得翻堆,發酵好后出倉,還要曬茶,曬好后上倉,然后還要經過揀選挑茶,去除霉變以及雜質。
最后還要鍘梗,雖然采的時候要連梗采,但得控制梗的比例,茶梗保持在兩成半左右,多余的鍘掉,如果是優等的,則還要將梗控制在一成二左右。
最后把曬干擇凈的茶葉、茶梗,按比例、品質,重新配制。配倉好的茶葉,用特殊的竹篼秤,一甑一甑地稱好重量,裝在“麻帕”(麻布縫的袋子)內,稱為“打吊”。
工人把打吊后的麻帕內的茶葉,提進甑內去蒸,稱為“走帕”。
再經過蒸茶、舂包、出包、揀刷、裹紙、捆包,最后才形成了呂宋黑茶。
這種黑茶,原本也是巴蜀茶葉的一種加工方法,主要就是生產銷往牧區的,茶呈黑色,條索緊卷,香味醇厚、湯色紅褐,這種茶對于吃奶肉等為主的牧民來說,無疑是相當符合口味的,搭配牛奶馬奶等奶制品煮成奶茶,味道更佳。
黑茶也因產地茶葉不同,采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有著好幾個品種,比如云南的普餌,也是黑茶的一種。
呂宋也有些野生茶,但這種茶也就是原來的島蕃們當草藥用,如今呂宋的茶,還是以中原茶種移栽培育的,這邊的氣候又使的這些茶與原來產地的味道不同,甚至到如今加工方式也有了改良,以適應本地茶葉。
現在呂宋的紅茶、黑茶兩大類,又細分有十幾個小品種,主要做外銷,同時也在島內銷售。
雖說地理氣候等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不過秦家在茶葉這一塊,經營幾十年,一直就是中原最大的茶商,在制茶技術這塊也是相當優勢,這大大彌補了呂宋茶葉品質的不足,通過技術把呂宋茶葉名氣打響,銷量不斷提升,茶葉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
相比起糧食種植,茶葉無疑是一種更值錢的經濟作物,尤其是需求量大,不同于糧食不易運輸利潤低的差點,而且茶葉種植甚至對土地也沒那么高的要求,呂宋的山里也可以種植。
在與南洋諸國建立了聯盟后,尤其是如今秦瑯還兼著南海宣慰使這個頭銜,呂宋新建了南海宣慰使司后,呂宋領導南洋就更名正言順,諸國也更安心的跟著呂宋。
借著香料聯盟,秦瑯如今也把呂宋茶葉加入南洋貿易中,今年僅南洋諸國盟友對呂宋茶葉的訂單就非常喜人。
現在秦瑯忙著要打好這開門炮,讓呂宋茶葉的牌子叫起來,對于洛陽城發生的那些事情,他還真沒什么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