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接到洛陽那邊的急信,聽說皇帝病危時,他也嚇了一跳,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但后來匯總了情報信息,知曉了這一切的真實情況后,秦瑯也只能長嘆幾聲。
除了說李曌運氣不好,就只能說他命不好,或者說他太年輕。
好在朝中有來濟等在,倒也沒有更惡化,雖然那場大謀逆案牽涉的有些過多,甚至這案子有點趁機清除對手甚至擴大化的嫌疑,但秦瑯也不想多干涉。
任何時候,這種黨爭總是免不了的。
太上皇的復辟行動還沒開始就結束了,皇帝才在位一年便病危,太子又早早夭折,如今才三歲的外孫隆慶立為太子,改名李燁,也得到了大臣們的擁護,起碼也算是安穩住了政局。
只能說造化弄人。
李曌沒當過太子,最后被秦俊等擁立,可即位不過短短一年多,才二十多歲居然因為服食丹藥而命將休矣,好在他還有幾個皇子,不至于后繼無人。
等李曌一死,洛陽肯定會有些動蕩。
但因為李曌與來濟等宰執提前把太上皇給按死了,又把一些敢冒頭的潛在對手一網打盡了,所以就算動蕩,也不會有大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他秦瑯還回洛陽干嘛。
自己走時說了不會再回去,現在回去,那在別人眼中豈不成了自食其言,甚至被懷疑是想回去攬政奪權?
秦瑯人在呂宋,但對洛陽還是比較了解的,他有著自己的信息渠道,一直關注著朝堂,也是差不多比較了解如今洛陽滿朝諸公的那點心思的,真想自己回去的并不會有幾個。
就算想他回去的,也不會有幾個會愿意支持他秦瑯取而代之。
就如他先前早就想明白的一樣,別說他秦瑯不想謀朝篡位,就是他想,也根本沒有這種條件。
時局不允許,沒大環境。
非要逆天而行,沒什么意思,還未必能成。
又何必呢。
既然如此,他非回去討無趣干什么,除非說皇位傳承真的出大問題了,那他秦瑯得回去,起碼得保證皇位是傳給李曌的兒子,再次也得是傳給秦淑的其它兒子,而不能讓帝位落到其它皇族手里。
這涉及到秦家的根本安危問題,秦瑯也只能在關鍵的時候插手干涉了。
但只要沒到那地步,他秦瑯就沒必要也不應當回去。
甚至萬一秦太后和秦皇后這姑侄倆鬧翻,各想立自己的兒子為新皇,秦瑯也不會輕易去干涉的,反正有朝堂諸公嘛。正常當然是按順序來,擁立如今新立的李燁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