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州,取名自歷史上曾與月氏一起從祁連山西遷的那支漢代時西域古游牧部族。
公元前二世紀初,烏孫人與月氏人都在河西一帶游牧,北鄰匈奴人。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人攻殺,當時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出生,由匈奴冒頓單于收養成人。
后來冒頓單于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至伊麗河流域,后老上單于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全力進攻遷往伊麗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南遷大夏(吐火羅),只有小部份人留居當地。
在塞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后,烏孫遷至伊麗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人、月氏人一起游牧,建立了烏孫國。
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與烏孫建交和親,甚至提議讓烏孫遷回河西故地,可當時烏孫內訌,后來烏孫王派使者隨張騫返回長安,見識到了大漢的日益強盛,于是同意和親,大漢此后兩位公主和親烏孫,只是當時的烏孫國雖和親大漢,卻又與匈奴和親,兩邊搖擺,終究未能與大漢一起夾擊匈奴。
左右搖擺的烏孫,雖占據了當時西域肥沃的七河流域,但最終卻還是亡于內訌,直到魏晉南北朝初期,七河流域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悅般,但與此同時,在七河流域依然還有一支部落自稱烏孫國,甚至直到北魏建立后,他們都還向中原派使朝貢過。
北魏希望聯合烏孫共同夾擊草原霸主柔然,之后烏孫被柔然數次進攻,戰敗后被迫西遷天山,最后南遷蔥嶺,與塞人同化,不再獨立成國,從中原史籍中消失。
雖然烏孫始終都沒能成為過草原上的霸主,始終只是個二流的勢力,但是他們與匈奴人一起擊敗月氏后,占據的七河流域,卻是西域最為富饒的一塊地方。
七河流域,也一度是中原漢人王朝在西域的最西邊界線。
因為七大河流匯入夷播海(巴爾喀什湖)而得名,不過其西南的楚河(碎葉河)是例外,沒有匯入湖中,其余六河依次在湖的東南東北匯入,其中伊麗河更是成為其西面最大的河口,并形成了一片近萬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沼澤遍布,水網密集,是一片最肥沃的綠洲。
尤其是因為七河都是發源于天山山脈,雪山上的冰雪融化后的雪水往西匯聚,注入了夷播海,因為伊麗河的流量大,還使的夷播海形成了獨特的西淡東咸的現像。
西部湖水是淡水,東部是咸水。
整個西域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幾大地理版塊。
天山山脈分割南北,金山山脈和昆侖山脈則又是西域的南北兩端界山,在天山又有幾條小山脈再分出了幾個地理單元。
準噶爾盆地、七河流域、費爾干納盆地、河中地區、吐火羅等。
在這些地區里,最適合農耕的就是七河流域,七河流域里農耕條件最好的則又是伊麗河流域,從中上游的伊麗河谷平原,到入湖口的河口三角洲,這里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為農耕提供充足的條件。
其次是費爾干納盆地,其獨特的幾乎封閉形狀的山谷盆地,加上從天山上奔騰而下的雪水,都讓盆地擁有非常好的農耕條件。
而處于藥殺水和烏滸河中上游地區的河中地區,也因水而富饒了一片片綠洲平原。
七河流域的核心就是伊麗河谷,再加上碎葉河谷,加上夷播海的湖口三角洲平原。
從漢朝到大唐,在西域立足穩固后,都無不例外的會在夷播海東面的七河流域建立屯墾軍團,因為這里能提供豐富的糧草。
甚至當年漢武大帝還曾試圖奪取占據費爾干納盆地這塊寶地的大宛,不惜數次遠征。
表面理由是汗血寶馬,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地緣政治。
不過七河流域向來也是西域游牧部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就在于這里優良的農耕條件,其實也是極佳的牧場。
而在地理條件上來說,越過天山山脈后,七河流域的地形上已經是極適合游牧民族做戰的河谷平原地帶,沒有了高山深谷的包圍封堵,雖然夷播海東南也有一道自天山山脈向西延伸的山脈,但這條山脈不高,而且有許多適合游牧民從容通過的山口,缺少分割阻攔的作用。
僅僅算是一條西域的明顯勢力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