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恢復政事堂宰相對朝廷軍國大事的決策權。
再通過任用知兵事有軍中經歷的文臣做樞密使,副樞密使則文武間用,進一步的加快改革。
“兩府宰執能同意嗎?”
“太師會支持嗎?”
年輕的皇帝有些慌,感覺這步子有些大。
天后很沉穩,“政事堂的宰相肯定很樂于這種新變化,肯定很愿意重新拿回軍事決策權,哪怕得跟樞密院共議。”
“他們也會樂意打破武臣專任樞密院正副使單獨執掌軍國大事的局面的。”
天后這一手,就是讓朝中軍功集團里的文官和武官內部的分裂,雖然來恒裴行儉李敬玄等等宰相,也都是秦瑯提攜上來的,但是在天后的這一手出來后,肯定也樂意支持。
畢竟他們都是文官。
至于說樞密院的帥臣同不同意,朝中大將們同不同意,天后覺得問題不大,有宰相們的支持,這事會有些爭議,但只要皇帝態度堅定,尤其是利用好政事堂宰相,甚至是朝中文官們的態度,這事還是能通過的。
“以戴至德為侍中、郝處俊為左仆射、馬載為右仆射,
以劉應道為中書侍郎,張大安為黃門侍郎,高旋為吏部尚書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許圉師為翰林院大學士。
岑長倩授中書侍郎、魏玄同授黃門侍郎。”
天后報出了一冊名字,這些幾乎都是名門之后,比如戴至德是貞觀宰相道國公戴胄的嗣子。
馬載也是貞觀名相馬周的兒子。
劉應道是隱太子建成女兒聞喜縣主的丈夫,也是前宰相劉祥道的弟弟。
張大安是貞觀名將張公謹的第三子,高旋是貞觀名相高士廉的長孫,岑長倩是岑文本的侄子,魏玄同是魏征的本家侄子。
許圉師是武德朝大臣許紹的兒子,許紹還是高祖的同學,赫處俊是許圉師的外甥。
李敬玄是馬周的義子,也是秦瑯的學生。
中樞這般調整,能帶來最小的反對聲。
翰林學士院的學士盡皆被召,鎖院,大除拜。
一日內,整個兩府的宰執全都調整了一遍,雖然多數宰執還在,但位置略做調整。
兩秦辭歸后留下的空缺終于填上。
來恒拜中書令倒也不出意外,多數人都猜測不是來恒便是裴行儉為新中書令,可裴行儉拜樞密使就大出意外了。
何況李敬玄和劉仁軌這一個政事堂宰相和一個翰林院的內相,都跑去樞密院做副使了,就更出人意料了。
高侃依然為樞密副使,李奉誡、李思文、吳師盛、席君買四帥也依然還是樞密院同簽署樞密院事。但多了裴行儉為樞密使、李敬玄和劉仁軌兩位副使雖排名在名將高侃之后,但卻是排名在另四帥之前的。
樞密院八位執政,三文五武,皆加參加政事銜。
政事堂那邊,宰相也重新有了軍事決策權,軍國大事,兩府共議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