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貞觀年間,大金川以西就設立了西昌道,將這片包括西山弱水四十八羌部的邊遠山區都納入了大唐直接控制。
設州置縣,屯兵駐軍。
以西寧州(涼山西昌)為首城,設立了會野州(康定),丹巴(西嘉梁州),道塢州(道孚),劍川城(劍川),聿赍城(德欽),劍尋(維西),鐵橋,謀統城(鶴慶),松外城(鹽邊),會川(會理),保塞(冕寧)諸州縣、城堡、驛站等。
不過當年初設西昌道后,對于東女、西山八國等為首的諸西羌部落,其實也還是以羈縻統治為主的。哪怕后來設道,但也給予了那些西羌很多的自治之權。
畢竟大金沙江、大雪山以西地區,實在算不上什么好地方,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
只是既然是邊遠蠻地,那么西羌部落首領們,便不免格局有限,往往有些酋長便目光短淺,甚至容易膨脹,桀驁不馴。
這幾十年來,雖然朝廷堅定不移的往西昌道加強控制力,修建道路,增加驛站,甚至是移民,又是開發當地的礦山等,但受限于這里的條件,發展的還是比較緩慢的。
因此時常有劫掠貢品、稅賦,部落互相兼并、仇殺,以及公然對抗朝廷的事情發生。
西羌過去號稱四十八部,實際上這不過是個統稱,事實上大大小小的部落林立無數,一直也都是一盤散沙,早年較強勢點的也就是東女國、西山國等,其余的也都是這個占一條河谷,那個占幾條山川,反正就是在山里逍遙自在。
一般他們部落仇殺、互相劫掠兼并,西昌道的官員、駐軍也都會去調解,只要不太過份,就是不搞到朝廷、官軍頭上,也不會大動干戈。但有時這些人也會膽大的搶劫商路,甚至打動中原商人過去開的礦山,劫掠移民的屯堡等,這就是犯了紅線。
前兩年蔓延整個康藏高原的大叛亂,其實起因就是朝廷在山南控制了滇越和麗水等地區后,對這片高原也形成了一個戰略包圍,朝廷有了南面更富裕的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后,當然也就更有動力要打通高原,聯通內地。
所以新一輪的改土歸流開始,也帶動了區域內的許多礦產資源等的開采價值上升,大量商人涌入,甚至朝廷的駐軍都在增加,朝廷實行更高規格的流官派駐,對土酋自治的權力削弱,對他們以往那種亂來容忍更低。
于是各地都出現了規模不小的剿匪行動,其實也就是敲打那些土人,同時也是搶奪一些重要的資源礦產等,沖突加劇,最后爆發了蔓延整個高原地區的大叛亂。
之所以沒牽涉到劍南云南以及青海隴右等地,就是在于,那些地方朝廷的控制力度更強,而康藏地區其實之前一直是半羈縻狀態的,他們的利益觸動是最大的,所以他們反應最激烈。
只是現在畢竟不是貞觀朝了,朝廷連麗水、滇越都拿下了幾十年,還會允許康藏高原上這些蠻子們鬧騰,當然是不客氣的出兵。因為當時西昌鎮節帥剛好病逝,西昌軍一時群龍無首,加之西昌軍在邊鎮中屬于不論數量還是實力都偏弱的,因此剛開始的平叛中表現不太好,惹的滇越道的秦彥道直接聯合了麗水道的吳師德,三江鎮的程伯獻一起出兵,迅速聯手平定叛亂,殺的人頭滾滾。
事后,朝廷從安西調來了郭待封做西昌節帥。
郭待封是個狠人,來了又殺了一通人頭滾滾,然后上書朝廷,說之前改土歸流不夠徹底,給土人們的自治權力太大了,得收回,要全面改土歸流,西昌鎮將士們愿意為朝廷深化改土歸流,提供武力支持。
郭待封甚至還上了一道平藏三策。
紫宸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