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秦孝忠突然提出要搞行省制,這背后是不是又暗藏了什么玄機,打著什么埋伏?
皇帝不得不這么想。
在推行節度使制后,現如今邊地一共有十三鎮,這些邊鎮掌握著數十萬精銳邊軍,長期鎮守邊疆,形成了幾大邊軍集團,就算是洛陽宮里的皇帝,對這些邊軍也只能是勉強的盯著,卻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完全掌握著軍隊。
以前府兵制時,兵歸府,將在朝,兵將分離,除部份輪流番上外,多數都是在鄉里務農的,而現在,邊軍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常備軍事力量,節度使是長期直接統領著數以萬計的本鎮兵馬的。
過去邊疆的都督府,雖也有都督統邊軍,但那時與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都督沒有如今這么大的兵權。
而更不要說,改節度使以來,功臣集團通過控制著這十三鎮邊軍,掌握著這支強大的邊軍力量,越發的穩固著他們功臣集團在軍中的威望。
而秦家,也一樣得益于這節度使改制,保持在軍中的影響力。
比如大唐最強大的西軍,就一直是由秦家控制著。
河中節度使李秀剛入京晉升樞府參知政事,然后馬上黑齒常之就去接任了,這兩人都是秦家的舊部和姻親。
然后滇越道節度使秦彥道,朝鮮道節度使秦俠,更是秦瑯的兄弟和兒子。
三江節度使程伯獻、麗水節度使吳師德,這兩人分別是程咬金的孫子和吳黑闥的兒子,跟秦家的關系非常親近。
節度使制度,增強了軍功集團的實力,也穩固著秦家的勢力,這都是如今不爭的事實。
甚至十三鎮節度使,讓皇帝都感覺有幾分力不從心的感覺,有種不是那么聽指揮的感覺,這種感覺很不好,但幾十年下來,想改卻又難了。
現在秦孝忠說要在中原內地與邊疆十三節度之間,再把一些道改設為行省,介于節度使管轄和朝廷直轄之間。
比如說西昌道、三江道、黔中道、廣西道、福建道、湖南道、朔方道、燕北道、青海道、河西道、山南道等,皆可設行省。
而關中、隴右、河南、河東、河北、山東、淮南、湖北、江西、江東、浙江、廣東等兩京十二道,則由政事堂直管。
要劃出來設行省的,基本上還是屬于比較偏僻落后的地方的。
可就算是這些地方,皇帝李昊也不敢說輕易就答應,他怕又如當初搞節度使一樣,最后尾大不掉。
“老楊,你給朕參考一下。”
楊思勖也覺得這個事情不簡單,可他雖忠心耿耿,但也只是比較能打,而且這種能打和狠厲,其實是骨子里帶來的。
別看皇帝繼位之初,就對這位太監十分寵信,還特意讓楊思勖歸入弘入楊氏,大大抬舉。但其實楊思勖并不姓楊,他本姓蘇,原是廣東道羅州豪酋蘇歷之子,其母親家族同是羅州大酋陳氏,兩家屬于土酋間的政治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