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他六歲的時候,羅州蘇陳這兩個世代豪酋因為卷入叛亂事件中,最后被連根拔起,年僅六歲的他,被免于一死,但被凈身入宮為奴。
入宮后,拜了楊姓宦官為養父,這也是宮中的一種傳統。
改名楊思勖后,他因為打小比較狠,又肯用功讀書識字等,又有宮中楊氏宦官家族的幫襯,所以倒也漸漸上位。
可說到底,皇帝讓他去砍人,這毫無問題,他可以親自上陣沖殺,殺起人來毫不手軟,甚至他初次帶兵立功,就是奉旨去嶺南家鄉故地,殺那些曾經的同族俚僚蠻夷們,那次他把俘虜的叛亂蠻夷,全都給殺了。
但要說到這設行省,背后真正的深意,楊思勖一時想不明白。
也不愿意費那心神,直接對皇帝道,“大家何不召北門學士們前來參謀?”
北門學士,其實不是一個正式的朝廷編制的學士官職,朝廷的學士很多,比如有館閣職的三館三殿三閣,也有特別的翰林院學士。
這北門學士其實本是民間的一種稱呼。
在中宗天寶年間,中宗親政之后,就開始以編書、整理等名義,召一些文章做的好,但出身不是外戚、功勛之家的寒門年輕學士們入宮。
實際上這些年輕的優秀士子,經過皇帝的面試挑選后,最后會挑出一些比較有能力的,充做自己的私人顧問,皇帝會把一些自己不理解的朝廷大事等,拿出來跟這些人秘密商議。
因為這些人都不是正經學士,是以編修整理皇帝書籍等名目召進宮,所以他們不經南衙入宮,而是從北門入宮,因此被民間私下稱為北門學士。
兩府宰執們其實也知道這些北門學士的存在,這些人本來是沒有資格跟皇帝商議軍國大事的,但大家也不好過多干涉,所以只要不在正式場合出現,大家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
本來皇帝的正式秘書是中書舍人,六位中書舍人就是為皇帝起草詔令的,但事實上皇帝跟中書舍人其實不親密,所以很早起,皇帝就又設了翰林院,分了內制之權。
但漸漸的,翰林院的學士們,也不再是皇帝信任的私人秘書了,于是皇帝又用宣徽院的宦官們,可宦官們往往學問才識有限,因此皇帝最后又從秘書監、弘文館等這些館閣里,挑選一些年輕、有才,地位不高,且不是外戚、功勛集團,也不是宰相大臣學生、親戚的直學士、待講等入宮參謀。
這批人被稱為北門學士,官方正式頭銜是在本職外加一個待詔銜,意思是可以隨時聽候詔命,入宮侍君。文章寫的好就是文學待詔,棋下的好,就是棋待詔,諸如此般,甚至醫學卜卦等等,只要有特殊才藝,都可能成為待詔。
當然,事實上這些待詔,入宮到底干嘛,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官方正式的說法,就是才藝待詔。
所以北門學士們就算有才也得皇帝賞識,其實始終還是難登大雅之堂,地位也一直是受到限制的。
不過仍然有很多年輕才子,因為出身不高,或者不被當朝相公們賞識等原因,所以很樂于成為皇帝的北門學士。
皇帝疑惑,他們也是愿意積極參謀建議的。
李昊想了想,點頭。
“詔弘文館直學士劉祎之,秘書監著作郎元萬頃,起居舍人范履冰、苗楚客,起居郎周思茂、韓楚賓六人入宮待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