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還提出了更厲害的一條。
“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
“何意?”
“大家,既然叫行省,那原就取自行中書門下省之意,而中書門下的議事決策機構,便是群體決議集中領導啊。”
政事堂的一眾宰相,本身是三省六部的高級長官,他們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銜進入政事堂為宰相,一起決策商議重大事務,然后由執政事筆的總領。
那么秦孝忠提議設行省,可以啊,但是不是如州縣一樣的長官一元制。
而是行省到時可以設立比如說總督之類的長官,下面再設有副貳,以及下面四司的長官,也跟政事堂一樣,這六七人再授一個加銜,然后成為行省的決策層。
這樣一來,就算行高官官總督,也不是什么都自己說了算,副長官或四司使也不完全是他的屬下了,只要有加銜進入行省都堂,那都算是平起平坐的行高官官,行省重要事務都要一起商量,最后要加蓋行省都堂大印,才算有效。
朝廷中書門下有政事堂,地方行省有都堂,政事堂有樞機等五房,行省都堂也可設六房。政事堂下還有三省六部等,而行省下有四司諸州。
這樣一來,既加強了道一級的地方管理權力,又防止行高官官權力過大,甚至地方權力落到了皇帝擔心的功臣集團手中。
李昊對劉祎之投去了贊賞的目光。
不愧是曾得他父親看中的人,這本事確實了得,雖然品級不高,但已有宰相之才。
皇帝打算重用劉祎之。
劉祎之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才名,曾與中宗朝宰相高智周是齊名的才子,當時和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以文藻知名,當時人們稱他們為劉、孟、高、郭四大才子。
他父親也是個大才子,父親劉子翼是隋朝的秘書監,隋亡后一直不肯出仕唐朝,直到貞觀年間把母親送終,并服完三年孝后才入朝為吳王府功曹,后升任弘文館學士、著作郎,并參與修撰晉書。
劉祎之的兄長劉懿之也非常有才名,如今官任給事中。
甚至劉祎之的妹妹也非常有才名,是個才女。
李昊看著劉祎之心里突然動了個念頭,打算納劉祎之的妹妹入宮,這樣劉祎之兄弟也就更能忠于皇帝。
雖然這樣做,是皇帝心中討厭的倚重外戚,但要對付天下最強大的外戚,似乎也只有用新的外戚才行。
年輕的皇帝不敢說要對付秦家,但也希望能夠恢復天子權威。
“你們回去寫一道設立行省的建議給朕參考。”
皇帝此時心中已經下了決定,同意秦孝忠的行省制,但先選在西昌道、燕北道、福建道、廣西道四道試行,具體的還要朝廷繼續討論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制度后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