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呂宋騎士院就是一個保障,所有的貴族們可以在這里共同維護國王與封臣們之間的權力與義務。
領主,這是比之前權力大的多的分封。
秦存孝也沒料到這次分封給的權力這么大,單膝跪在地上,甚至好久都沒反應過來。
秦瑯已經宣讀完。
“秦存孝,你愿意接受孤賜封給你的爵位與封地嗎,你愿意接受國王與領主間的權力與義務約束嗎?”
秦存孝的兒孫們站在遠處,看著這一幕,個個心潮起伏。
這個島還是很大的,現在只有七個開拓鄉,幾十個小村子,但將來肯定還能有不小的發展潛力,而且島上已經發現有金礦和銅礦,就算這兩個礦已經在開采,但這島是他們的封地,以后他們就能獲得礦稅的三分之一,這也不是小數字。
更何況,他們以后也可以尋找礦脈再自己采,那收入就更高。
再有一個,秦存孝是可以把這個島再分封給他的兒孫們甚至是家臣們的,那樣一來,秦存孝嫡長子外的其它子孫,也有機會分到一份了。
哪怕就是分到一份騎士采邑,不管是直接給五百畝地,還是把五百畝地的三分之一稅賦給自己,那也不錯啊。
“臣秦存孝謝國王陛下!”
“既然你愿意接受,那么宣誓吧!”
秦瑯把一本書,卻是官定九經中的三禮,周禮、禮記和儀禮的三禮合編本,三禮跟三傳和易書詩合為九經,是當今大唐學生們必讀的九本儒家經典。
其中三禮記錄和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禮儀偏重行為規范,而禮記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
儒家制禮,希翼為萬世作法式,是要供在不同空間、時間中生活的人們使用的,所以禮必須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包括行禮的時間、場所、人選和人物的服飾、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辭令、進行的路線、使用的禮器,以及行禮的順序等等,這就是禮法。
在封建社會,禮法是第一重要的。
因為禮法就是社會的根本,是秩序是一切的本源。
沒有禮法,也就沒有了三綱五倫,家族宗法制度、社會制度、國家政治制度也就無法維系。
秦瑯選用三禮來做為封臣們宣誓時的書,也是表明這深意。
呂宋再分封,是為了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治制度,通過封建,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制訂階級秩序,維護呂宋王國的制度。
秦存孝接過《三禮》,捧著《三禮》鄭重宣誓!
宣誓完畢,分封儀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