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半刻也說不清,就請延齡叔拭目以待吧。”李長安神清氣爽地答道。
好不容易穿越一趟,不當一回財大氣粗的山西煤老板過把癮實在對不起自己啊
李延齡的辦事效率很高,不過半個月的工夫就與朔州官府定下了契約,約定以六百金的價格買下了陰館的大片土地。而為了感謝李家為朔州gd做出的貢獻,雙方又約定以400金的價格買下了李長安看中的那片產煤坡地,總面積近萬畝。
考慮到大陳朝的一畝地只想當于地球位面的半畝多,這近萬畝的產煤區實際上也不過是煤鄉的三十分之一、大同煤田的九牛一毛。但如今太原郡的良田價格也要每畝三十貫,即3金,這樣一筆劃算到逆天的交易仍舊令李長安呼吸急促、血脈賁張。
當然,這半個月里李長安也沒閑著。除了踩點采煤區的具體位置之外,他還手繪了一系列煤炭開采及加工設備,以及火炕、煤球爐等生活用具。之后,意猶未盡的他又順手畫了些水泥窯、瓷窯、冶鐵高爐、玻璃池爐等的設計圖。
信心十足的李長安只等著地契到手就準備大干一場,然后,他就遇到了穿越以來最大的難題缺人
工業時代,需要大量人口去推動。而大陳朝建朝百年,至今在冊的總人口不過二千多萬,加上不在冊的隱戶,滿打滿算頂多三千萬。而這三千萬的人口灑在大陳朝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就好比是在農田里灑了一把米。當然,因為各地區的貧富差距以及田地的好壞程度,這把米并非均勻灑落。但顯然,這把米能夠落在太原的數量并不多,畢竟此處已近邊關。
“找人專門來挖黑石不干別的這不可能”聽到李長安的打算,李延齡毫不猶豫地否決了他。“農閑的時候雇人來問題不大,但農忙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找到人。”
李長安也知道農人習慣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生活方式,要他們轉職工人難度極大。“不找農戶,找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與其給豪族世家當佃戶當奴仆,不如給我做工,把工錢給高些就好。”
李延齡點點頭,笑道“工錢不必給多,包吃包住就好。”
那就還要造宿舍,幸好買的地夠大。
“也行”
見李長安爽快點頭,李延齡亦松了口氣。“二郎需要多少人”
“多多益善”李長安滿懷期許地應道。
哪知,李延齡卻皺起了眉頭。“這個,難度有點大啊”
大陳朝地域廣闊,每年總有個三災九難的,流民是常有之事。只是這些流民大多很快就會被當地的豪族世家所吸收,若是要他們餓著肚子等到李長安招人挖礦,怕是早就餓死了。
李長安緊緊握住李延齡的雙手,誠懇道“延齡叔,盡力而為”
然而,李延齡竭盡全力的結果就是在十天后找來了三十人。并且,這三十人簽下的并非李長安苦心準備的用工合同,而是李家的賣身契。
望著捧著身契滿臉迷惑的李長安,李延齡不由一臉同情地解釋道“那些人看不懂二郎的用工合同,都說還是簽身契踏實些。”
李長安
“延齡叔,只有這么些人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