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逐步改進,摻雜部分鋼后,便能制造出鐵鏟,不僅使用更加輕便有效,還能節省鐵的用量。
這就是技術進步的好處,能夠在各方面推動社會進步,袁熙相信,不久的將來,幽州必然也能像冀州一樣富庶。
袁熙臨走時,有個老鐵匠跪在門口,兩手高舉著一柄磨得錚亮的環首刀。
他高聲道“使君,這是大伙用新法打造出的最好的一把刀。”
“大伙都是被許杰害死的錢老爹的朋友,所以一起湊錢買了好鐵,打造出這把刀,以謝使君”
袁熙見了,雙手將刀接了過來。
他將一旁立著個木人,屏氣凝神,雙手猛地斜劈而下,刀光一閃,嗤的一聲,木人頭顱橫飛出去,如同切豆腐一般。
袁熙收起刀,將老鐵匠扶了起來,鄭重道“多謝諸位心意”
“將來若有許杰那種魚肉百姓,為非作歹之人,我會用這刀,將他們頭顱斬下”
一眾鐵匠聽了,連忙跪下叩頭道“敢為使君效死”
相比之前那句效命,這句效死,卻是多出了幾分心悅誠服之意
在回去的路,袁熙心道技術的積累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他之所以能試驗灌鋼法成功,不是因為他做了多少改進,而是因為灌鋼法所具備的技術前置條件,都已經滿足了。
下一步灌鋼法只需要一個契機,袁熙只是將這個契機提前放了在眾人面前而已。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是現在當世連鑄鐵技術都沒有完善,那發明灌鋼法自然就是個笑話。
就像現在袁熙把前世的百科全書都搬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發明不了蒸汽機和炸藥一樣。因為欠缺的前置科技,還沒有完善。
對蒸汽機來說,當下就缺乏了關鍵的風箱技術,而這最早也要到唐朝才能出現。
當然,如果提早將風箱發明出來,再利用現有的技術,用數年乃至數十年時間,造出一個類似蒸汽機的東西,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因為最初的蒸汽機所需的技術,真的不難。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提出一個著名論斷蒸汽機水排風箱。
他想用這一公式說明,沒有中國古代技術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臟蒸汽機是不可能被發明的。
因為從蒸汽機的關鍵結構看,風箱解決了雙作式閥門問題,而水排則了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之間的轉換設備,兩者結合,便是最早的蒸汽機。
風箱在唐代或宋代發明,之后傳到西方,十八世紀在歐洲普遍應用,而水排在兩千多年前就在我國出現,后漢書杜詩傳中有明確記載。
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候,所用的煉鐵煉鋼技術甚至還不如華夏同時期的鋼鐵質量。
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古代先進的技術已經為蒸汽機發明打下了基礎。
但最早發明風箱和水排的中國人,在將近兩千年間里卻沒有制造出蒸汽機,這卻是非常值得人深思的。
袁熙一直在思索,其中到底缺了什么什么關鍵性的因素
他想了很多,最后他得出出了一個不成熟的結論。
儒家思想,被歪曲最初用意,成為控制的工具后,變成近乎教義的存在后,便與其誕生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