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進攻的搶眼表現,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陸恪在傳球進攻方面的回暖。
因為手臂拉傷的關系,陸恪充分利用了雙近端鋒戰術,以短傳打開了今天的進攻聲勢——
塞勒克的路線跑動依舊有些問題,但他作為混淆視線的木頭樁子,卻發揮了重要作用,牽制住了短傳區域的防守力量,為洛根或者跑衛接球制造了更多空間,這使得陸恪在短傳區域的線路排列組合上,能夠擁有更多選擇,重新找回了西海岸進攻戰術復雜多樣的特點,哪怕僅僅是局限于短傳區域。
以短傳為主的比賽,往往可能是傳球成功率上升、傳球碼數下降,四分衛評分也相對四平八穩一些:這也是湯姆-布雷迪四分衛評分始終無法超過其他三位精英四分衛的原因,比賽風格就注定了評分系統方面的短板。
21傳14中,155碼,一記達陣,沒有抄截,四分衛評分104.3,PFF評分1.1。
從整體數據來看,陸恪的傳球成功率有所回暖,但必須注意,以短傳為主的比賽,如此成功率依舊還有提升的空間;同時,傳球碼數也創造了職業生涯新低,另外只有一次傳球達陣,整體表現還是比較低調,沒有力挽狂瀾的彪悍表現,卻展現出了比賽操控者的大將風范。
四分衛評分的強勢回暖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縱覽全場比賽,進攻組之中表現最為出眾的不是陸恪,也不是洛根,而是馬庫斯,在80碼地面推進之外,他還斬獲了兩記沖球達陣,以自己的強力沖跑闖出了一片天地,在陸恪遭遇傷病困擾的情況下,馬庫斯挺身而出,為好友分擔了重任,成功地再次率領球隊回到了勝利軌道上。
“6:27”。
這就是終場比分。
華盛頓紅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谷底,遭遇三連敗之余,還需要面對“格里芬有史以來第一場無法達陣的比賽”的沉重頭銜,壓得球隊上上下下都喘不過氣來,去年的輝煌和閃耀似乎還歷歷在目,轉眼之間就需要再次面臨重組的危機了。
而舊金山49人輕松地從客場帶走一場勝利之后,全身而退,順利地擺脫了上一場重大失利的沉重陰影,快速回到勝利地正確軌道之上;更重要的是,他們以一種“非49人”的方式贏得了一場“49人式”的勝利,這也初步彰顯出了強隊底蘊。
賽后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們紛紛詢問陸恪再次贏得勝利的感想。
“我相信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我們面臨著諸多困難,我們需要穩扎穩打地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狀態。現在我不想要太過急躁地展望未來,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一場比賽一場比賽地打拼下去,最后再看看,我們到底能夠走到哪兒。”
如此心態,恰恰也是舊金山49人整支球隊的狀態:一步一步地穩步回暖,上揚曲線有些緩和卻始終保持了向上的趨勢,不急不躁,不慌不滿,不緊不慢,卻正在一點一點地契合著自己的步調和節奏。
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