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只是如此,戰術被對手識破和壓制也就是時間問題。
陸恪的聰明之處還是在于防守閱讀和戰術布局,當洛根或者克拉布特里吸引了足夠多防守力量的時候,他立刻就出其不意地將橄欖球傳給安匡-博爾丁或者加雷特-塞勒克,不注重推進碼數而是注重傳球成功率,只需要兩次到三次的成功接球,防守球員就不得不開始分心注意博爾丁和塞勒克的跑動路線,然后……陸恪就會再次充分發揮出西海岸進攻體系的特點,把整個跑動路線布置得眼花繚亂。
圣路易斯公羊防守組終于意識到首發名單的貓膩了——克拉布特里進入首發之后,替換的是狀態正佳的泰德-吉恩,而不是體型、風格、類型更加相似的安匡-博爾丁,因為舊金山49人就沒有打算利用吉恩的速度,短傳和中傳依舊是整個戰術的重心。
四名接球球員全部都具備了短傳區域里站樁式接球的能力,對位優勢還能夠讓他們制造出更多推進的機會。
當客隊防守組以為自己摸清楚了對方的策略時,陸恪卻也完成了試探和摸索,進入第二節比賽之后就大膽地采用了兩次閱讀選項進攻,并且兩次都是以自己持球沖跑的方式完成了首攻,進一步打破了對方防守組的套路。
如此出其不意的比賽風格完完全全打亂了圣路易斯公羊防守組的布局——
聯盟的每一支球隊都清楚地知道:陸恪的確敢于在比賽中持球沖跑,機會出現時,他不會猶豫和遲疑;但歸根結底,陸恪就是傳統口袋四分衛,所有技戰術組合都是圍繞傳球展開的。
雖然上周對陣華盛頓紅皮的時候,陸恪嘗試了三次閱讀選項進攻,但“三次”與之前的百次千次戰術組合比較起來,樣本就著實太少太少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參考價值著實不高,球隊不可能時時刻刻提防著那虛無縹緲的“閱讀選項進攻可能性”。
于是,陸恪就再次輕松得手了。
打破固定套路之后,陸恪的進攻手段再次變得豐富多樣起來。
簡單來說,在缺少長傳爆發的突然性時,陸恪以近端鋒和大號外接手來生吃對手,硬碰硬地執行推進任務——這是不是有點耳熟?
上場比賽,陸恪利用地面進攻打開局面,跑衛組成為了贏球功臣;本場比賽,陸恪利用短傳進攻打開局面,近端鋒和大號外接手成為主角。兩種方式都削弱了四分衛的進攻負擔,更多地利用隊友來分擔進攻風險,進而打開局面。
遭遇傷病困擾之后,陸恪的戰術風格也正在慢慢做出調整,摸索尋找著不同的比賽方式。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是必須開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