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了,以上都是胡扯,寫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說一件事情,我們自己的想法,如果用文字記錄出來,其實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有時候,能讓我們得到無邊的快樂,升華我們的精神境界,擴展我們的思想見識,堅定我們對世界的一些認知。
當然認知不分對錯,畢竟“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當我們沒有智慧的時候,往往會有個毛病,那就是希望別人聽自己的,有種強烈的被認同感。
可是,當我們越過那個層次之后,就會去尊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君子和而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于人和人性的認知,其實我們沒有太大的發展,并不因為現在是工業時代,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遵循的道理,往往前人早已提出。
儒家構建了一個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因此可以做到海納百川,為了理想奮斗,從來都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用世俗化的標準去評判為理想而奮斗,往往得出結論,非常的荒謬。
就好比,后來,美軍做的上甘嶺戰役的兵棋推演,無論如何推演,都是他們攻下陣地。可是實際上,最后他們并沒有攻下陣地。
那群用理想和信念支撐起來的無敵戰士,用物質標準來衡量,其實不太合適。
但是我們對精神信念的認知,遠遠比及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得不出哪怕一個量化指標。
這就出現了一個麻煩,人民生活幸不幸福,無從判斷。因為幸不幸福,是精神層面的感受,用GDP指標或者其他物質指標來衡量,會出現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就出現了一個,你幸不幸福,不是你覺得幸福就幸福,而是我覺得你幸福你才幸福。
這么一個有些荒謬的結論,它確實存在。
無奈之下,我們該怎么辦呢?
那就使勁的折騰吧。既然解決不了精神層面的東西,那就使勁的折騰物質層面的東西。
是好是壞,暫且不論。
可是,長此以往,一定堅持不下去。
我們還是應該為人民提供精神層面的享受才行。
畢竟自我提升精神境界,自我進化社會認知,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一旦認知定型,就會出現很多看起來非常尖銳的矛盾。
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又放大了這種矛盾。
所以可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產品,就成了各大商業團體競相競爭的領域。
但是,商人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是不是真正的文化產品,恐怕這里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化是用來滿足我們精神需求的,是用來填補大家的精神空白的。
胡思亂想,思潮涌動,就是因為,文化沒有道路,不知該流向何方。就像是沒有方向的河流在平坦寬廣的大地上隨意流動一樣,造成混亂是在所難免的。
為什么,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經過歲月的沉積,會自然產生一定的智慧?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象征。河流在經過莽荒開道之后,形成了一條還是通暢的河道。
歲月沉積,文化蘊養。
我們不應該著急,靜待她生根發芽的那一天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