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唱罷,會場陷入了詭異的安靜之中,然后漸漸的響起了低低的啜泣之聲。剛剛經歷過生死大戰的軍人們最能理解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
殘酷的戰斗中看著一個個戰友倒下,但是作為軍人他們無怨無悔,用鮮血染紅了共和國飄揚的旗幟。
在一連的歌聲中,整場慰問演出在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以至于之后文工團員們的精彩演出都遜色了不少。
其他連隊徹底的服了,第一首《一二三四歌》大家只感覺朗朗上口,氣勢十足。這首《血染的風采》才真正的戳中了他們的淚點,道出了他們為國犧牲無怨無悔的心聲,鋼鐵直男也難逃這繞指柔的淡淡訴說。
部隊里每個戰士都有學習本,不斷有戰士拿出本子,偷偷的過來向一連戰士抄錄歌詞,他們要記住這首獻給他們的歌。
躲在幕后的文工團副團長趙云飛和歌手閻文也再一次被震驚了。尤其是趙云飛,他不但是副團長,也是一個知名的作曲家,尤其擅長的就是抒情類的歌曲,這首《血染的風采》太對他的胃口了。
藝術源于生活,趙副團長這次帶隊來前線慰問演出,另一個目的也是想要深入到戰斗的第一線,尋找創作的靈感。作為軍隊文藝戰線的戰斗隊輕騎兵,也需要創作出與時代相符的軍營歌曲。
趙副團長沒想到在這里偶然間聽到了這么優秀的歌曲,他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見一見詞作者了,如果還沒有譜曲的話,自己一定要攬下這個活。
70年代是我軍兵員最多的時期,70年代中期軍隊在役人員多達610萬人,后來經過六次裁軍才將現役總員額壓縮到了2019年的200萬人。
70年代也是我軍文工團最興盛的時期,部隊專業和業余文藝演出團體數量多,編制大,人員多。各大軍區、軍兵種普遍建立了專業歌舞團或以歌舞為主的綜合性文工團,甚至細分了話劇團、歌舞隊、評劇團、越劇團、京劇團和曲藝雜技團。
那個時候能成為一名文藝兵可是大家羨慕的對象,很多社會上的文藝青年都因為有舞蹈功底,或者會演奏樂器而被特招入伍成為光榮的文藝兵,很多文藝青年的理想就是被文工團特招參軍。
漂亮的,有才的女中精英統統都被部隊招走,大街上一隊女兵走來就相當于現在一群模特路過,一個男青年如果能找一個女兵做女朋友就是最大的榮耀和驕傲。
而且專業文工團的正式演員都是干部,最低也是正排級,甚至是有些腕兒,剛進部隊就師職干部了,更有專業技術級別相當于少將待遇的,你敢信?這讓那些服役二三十年才熬上正團副師的上哪說理去?
如此大的吸引力,使部隊文工團里面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
像是馮大炮、張譯、潘長江、王學圻、閆妮、牛莉、紀敏佳、陳紅、陳思思、買紅妹、夢鴿、李雙江、蔡國慶都曾是文工團成員。
文工團的演出正式開始了。
軍區文工團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那旋律優美,充滿力量,昂揚向上的歌舞節目都看得戰士們如癡如醉。
臺下也是掌聲,叫好聲不斷。
尤其是壓軸的舞蹈節目《草原女民兵》,表演的十分的唯美。
女民兵這種事物還是很吸引人的,別的暫且不提,就說每次國慶閱兵時,女民兵方隊都會是全場的焦點,媒體關注的對象。
自從1958年,女民兵方隊首次在國慶大閱兵中出現之后,女兵的每次亮相,都吸引了媒體和大眾的無數目光,都精彩的展示出了獨有的華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