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
這片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志的區域,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生活在這里的華夏先民們就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遠古文明。
在近現代,這里更是與井岡山,以及延安一起,成為華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被無數革命后人譽為“兩戰圣地、紅色沂蒙”。
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當地420萬人口中,有20多萬人參軍入伍,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發生在這里。
沂蒙人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這就是老區人民的真實寫照。
陳大元帥曾含淚訴說:“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不僅在革命戰爭時期,在建國以后直到新世紀這里都一直有著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的光榮傳統。在人民軍隊中,按省份來源來說齊魯人是最多的,幾乎占到了人民軍隊兵源的十分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沂蒙老區。
在沂蒙,很多男孩子家中父輩,爺爺輩幾乎都是老兵退伍,因此,耳聞目染下他們從小就覺得長大后肯定是要當兵的,參軍熱情很高。而且這里的士兵質量也是相當高,沂蒙自古就是好漢輩出的地方。
這里也是一連連長梁三喜的家鄉。
農村人取名比較簡單,既然叫三喜,自然是家里排行第三的孩子。梁三喜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但是他卻是家里僅剩的獨苗,也是家里唯一的男丁。
梁大喜17歲就參軍,犧牲在了保家衛國的抗日戰場,梁二喜在那場運動中為了保護被錯誤批斗的老干部而慘死在“棒子隊”的炮口下,老爹梁大爺也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時,因不舍村里的棗林被“造反派”砍毀而被活活氣死。
梁大娘年輕時在家鄉也參加過革命,隨著支前的民工隊伍走遍了好幾個省份,還參加過淮海戰役。她一輩子養育了三個兒子,可是到了晚年卻只剩下了梁三喜這一棵獨苗。
即使是這樣,梁大娘也還是把她送入了人民軍隊,將唯一的兒子交給了國家,然后一年也不見得能夠見上一次面。梁大娘則孤單的留在沂蒙山區和兒媳婦相依為命。
梁三喜68年入伍,在部隊表現優異,兩年后提干,歷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直到連長。他本來在去年就已經確定了要轉業,并已經聯系好了地方工作,去年底就可以離開部隊。然而就在這時,南疆烽煙驟起,部隊轉入戰備,就在張偉上躥下跳要調走的時候,本來可以平安退伍的他卻決定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留在部隊。
如今,在保家衛國的另一個戰場上,沂蒙山的又一個兒女血灑疆場,年邁的母親失去了兒子,年輕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親。
張偉是帶著十分悲痛的心情給遠在齊魯沂蒙山區的梁連長家里寫的信,通報梁連長犧牲的消息,讓家屬前來祭奠掃墓。
張偉為了讓梁大娘和梁連長的愛人玉秀能夠順利前來,還隨信寄去了路費和撫恤金。路費是張偉自己出的,撫恤金部隊發放的。
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犧牲烈士的撫恤金是多少呢?
聽到數字你可能會十分吃驚,當時發放的標準是:師級700元、團級650元、營級600元、連排級550元、班戰士500元、民工470元。如果不是戰場犧牲而是病故,標準還要再降低100元,由政府一次性向烈士家屬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