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中央及各省市報紙發表了贊揚的評論,然后開始爭相轉載《高山下的花環》。《當代》雜志已經售罄,當時也沒有加印一說,普通讀者想要一窺的真容而不得,于是引得各地的報紙開始連載,事后統計,先后有七十四家報紙全文連載了這部。
接著是此時受眾最廣的傳播方式,廣播開始進行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決定,將籌劃已久的長篇《李自城》的廣播推后一周,先播《花環》,并著手將改成廣播劇,爭取在一個月后播出。
但是廣播臺的做法還是太保守了,在《花環》播過一輪之后,廣播臺的傳達室被聽眾的來信給淹沒了,紛紛要求重播。使得長篇《李自城》的廣播不得不再推后一周。
見此效果,各地方的廣播臺也紛紛跟進,把每天最受歡迎的評書時間段改為播放《高山下的花環》。
人民文學雜志社也決定趁熱打鐵,推出的單行本,這也是出版社辦雜志的目的之一,可以選出在雜志上面受歡迎的文章結集出版。
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跟張偉談好了發行事宜,然后火速印刷,出版社的發行人員這次比較大膽,給出了一百八十萬冊的首印數,這個印數是史無前例的,后世幾十年都很少有作品超過甚至接近這個印數。
但是,這個印數還是太保守,單行本發行僅僅一個月后就開始再版印刷,兩年的時間內再版九次,累計印數達11后來還陸續被譯成英、法、俄、日、匈、捷、越等十多種文字。
普通民眾爭相購買《花環》一書,都想先睹為快,一時間洛陽紙貴,甚至首長都自費購買了兩千冊,贈送給南疆前線的戰士。
有部隊首長盛贊這部再塑了人民軍隊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推進了人民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明顯提高了軍人,特別是戰爭烈士的待遇。
正是以《花環》為先導,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主旋律的華**事文學,勢如破竹,創造了軍事文學在八十年代的燦爛輝煌。
到此時,《高山下的花環》火熱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
接下來就是戲劇改編,全國先后有六十多家劇團把《花環》改編成了話劇、歌劇、舞劇、京劇、評劇、曲劇等不同的劇種。據說高峰時,全國一共有二十二個演出團體在同時排演這一出戲。甚至是多家電視臺和電影廠都表達了想要將搬上熒幕的期望。
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年底,春節前,人民軍隊總政治部號召全軍學習《花環》中的英勇事跡,甚至教育部、團中央都發出聯合通知,建議中學生在寒假期間這部優秀作品。
甚至在幾年后的建國35周年大典上,以《高山下的花環》書籍為造型的彩車作為全國文藝界的形象,緩緩駛過**廣場,受到參加國慶觀禮人們的一致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