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戰略這一塊,隋波也曾深入思考過。
在電商、搜索、社交,這三大互聯網核心商業模式中,
首先,電商是最難拓展海外市場的。
主要原因就是,電商的產業鏈太長……
而且,涉及到“物流”和“資金流“,都存在本地化和國際結算等環節的阻礙。
所以,電商比專注“信息流”的公司,國際化更加困難。
以阿里為例:早在2000年,阿里就曾喊出了“國際化”的口號。
但直到20年后,其核心的B2C和C2C業務,卻始終沒有在最重要的美國市場打開局面。
為了進入美國市場,阿里還專門打造了供應鏈、平臺、市場全都架構在美國本土的11Main。
可這個阿里在原有電商體系之外,搭建的為數不多的國外獨立電商平臺,卻遠不是亞馬遜、Ebay的對手。
短短一年就在美國折戟沉沙,失敗收場。
也迫使阿里的國際化戰略,重新回歸嫁接國際和國內商品、市場的路徑。
雖然每年的雙11,阿里都在宣傳海外有多少訂單之類的數據。
但說白了,
還是用中國消費者的錢,來采購海外企業的產品,讓外國企業賺錢的模式……
算不上真正的“國際化”。
所以,考慮到重重困難,隋波暫時沒有在海外,擴展電商業務的想法。
電商,還是先立足國內,扎穩自己的根基再說其他。
其次,搜索業務。
搜索是純線上業務,而且信息本身就具備全球性的特點。
不過,一來百度如果想向海外擴展,第一個障礙就是語言和文字障礙,這需要在搜索技術上重新進行優化。
二來,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都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Google!
這也是這次隋波來硅谷,重要的一個原因。
Google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是在技術上的不斷研發和創新,并且讓全世界都相信,它的技術是最好的……
就這樣,在搜索引擎的基礎上,Google延伸出了多種服務。
從企業到個人,滿足個性化追求,產品層次劃分清晰,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光是尚未開始盈利的業務就有近50項……
尤其是“GoogleX”實驗室,讓那些富有創意的工程師去研發一些暫時看不出什么商業價值,卻可能會“改變世界”的新技術。
Google強大的根基,就在硅谷源源不斷生產出的優秀人才和工程師。
所以,隋波才想在這個時候,就推出“XFI”研究院,目的就是來搶奪人才。
同時,投資Keyhole,計劃推出美國網站,通過地圖搜索來搶一部分市場份額,也是他的計劃之一。
在Google上市前的這兩年,也Google相對比較弱小的時期。
還有機會搏一把……
要是再晚點,隋波也沒什么信心。
盡管如此,隋波也只是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延緩Google發展的步伐和速度。
想在美國市場打敗Google,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將來兩家競爭的重點,還是全球市場。
這樣盤點下來,
反而是社交業務的希望,更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