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隋波現在的層面,考慮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市場和產品了……
政府、公眾、國家安全、**權等等,都是他必須要斟酌的。
社交業務,雖然不是特別敏感的區域,但其中依然會涉及到大量的用戶信息數據。
同時,社交雖然不會直接對經濟產生直接影響,但圍繞社交而展開的交流、互動、娛樂等產品,卻會觸動美國社會的另一根神經——文化!
這也是隋波,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讓易信,直接推出海外版的原因。
他打算在硅谷,扶持起一家MySpace、Facebook那樣的本土社交網站。
未來合適的時機,可以通過這個公司,間接進入美國市場。
策略其實也和搜索類似。
通過多設立幾家離岸公司和美國公司,再采用層層控股和投資基金的形式,把自己隱藏在幕后。
在研究了美國的社交網站市場后,隋波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美國用戶不太喜歡使用即時通訊軟件,而更喜歡社交網站!
這個問題他之前在國內也曾經有所疑惑,但現在他來到硅谷后,卻想明白了。
這是因為,
以前中國的手機不普及,QQ這種即時通訊軟件的出現,就很好的解決了用戶隨時聯系的需求。
而美國手機的普及率高,有什么事,都是直接電話或者短信就聯系了。
所以,社交網站主要解決的,并不是溝通聯系的需求。
而是用戶希望展現自我,進行社交娛樂的需求!
這就是為什么國外Facebook發展的好,而國內卻是QQ發展的好的原因所在。
而將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旗下的Wechat,也始終打不進去美國市場,根源也在于此。
這也是由兩國用戶的不同文化和性格特點,所決定的。
中國人內斂,美國人外放,更樂于展示自己。
社交產品的特點和形態上,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
相反,今日頭條旗下的TikTok,為什么那么受美國用戶的歡迎?
就是因為我們的年輕一代,更愿意表達自我了。
抖音的產品特點,已經和早期的QQ等社交產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二,美國現在已經出現了一個比較有名氣的社交網站——Friendster。
其實這也很正常,
就好像Google不是第一個搜索引擎一樣,Facebook也不是第一個社交網站……
美國本土最早的類似社交網站的公司是GeoCities。
創立于1994年,當時名為BeverlyHillsInter。是最早一批用戶提供個人主頁服務的網站之一。
業務就有點像最初的網易個人主頁和校內網的個人主頁,1999年被雅虎收購。
其實,如果是按照模式相對成熟的社交網站來算的話……
隋波在1998年創立的校內網,倒的確算得上是全球社交網站的“鼻祖”!
不過,美國的這個Friendster社交網站,并沒有學習校內網的經驗,從大學開始發展用戶。
而是把目標用戶對準了成年男女。
以解決他們在線交友和約會的社交需求為賣點,并采用電子郵件邀請的方式發展會員。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社交規則很有趣:
用戶可以搜索到的對象都是其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