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怎么辦?嗨!你說這玩意,技術高不說,體力還好的如同大牲畜一般。讓不讓別人活了!”這是骨科的某兩個醫生在聊天。
早晨,開晨會。張凡他們組交班,科室里,一般都是誰值班誰交班。張凡開始交班:原有病人四十三人,出院十一人,新入十二人,昨日手術十臺。其中~~~~,這些新入病號和手術病號出院病號都是要交代的,做了什么手術,下手術什么情況,晚上什么情況,早上什么情況。
晚上患者疼了沒有、發燒了沒有,疼了、發燒了是怎么處理的,用的什么藥,出血了沒,把紗布滲透了沒有,這些都要交代,因為這些都是醫生日常的工作,大多數人覺得醫生可能常年的在做手術,每天就是做手術,不干其他事情。
其實,除了一些高年資的外科醫生,普通的外科醫生,上班的時間做手術,下班的時間觀察病號,寫病歷,這些事情耗費的時間并不比手術時間短多少,所以醫生忙,不得不忙,比如這個病歷,都是有時間要求的,而且現在都是電子病歷,一個新入的病號,多少小時內必須得完成大病歷,超過這個時間,好了,不能寫了,直接就打不開這個大病歷,接著就等著被批斗,被罰款吧,領導可不管昨天你上了多少臺手術。
張凡一個一個的交代病人的情況,骨一科的醫生聽著嘴都驚訝的張開了。其他人就做了三臺,剩下的手術全是張凡做的。科室醫生心里不約而同的響起了一個聲音:這還是人嗎!
一般這種情況,醫生都會把病人分流出去,給其他組的醫生去做的,可張凡他們組硬是一聲不吭的把手術做完了。能不震驚嗎!
張凡交完班,老高說話了:“以后,手術病號多的時候,能叫人的叫人,不要累垮了。”
“好的主任!”
昨日的病人交接清楚后,接著就是明天手術的討論。一般情況,特別是非急診的手術,術前都要在科室內大討論的,用何種手術方式,用何種固定器械,都是要預定方案的。
“明日,我們組十六床的病人,因股骨斜型骨折收住,完善相關檢查后,擬明日行股骨骨折鋼板內固定術。選鈦合金鎖定鋼板~~”周成福他們組的一個病號。這個時候拿出來開始討論。
張凡聽著聽著就有點皺眉頭,怎么說呢。尤其是這種股骨骨折的手術,醫療界爭論特別多,兩個流派。都是因骨骼的特點分成了兩派。因為骨骼滋養和血供也是成兩套的,一套是骨膜骨質表面爬行的微小毛細血管,另一套是骨髓內部的血供。
手術是為了治病救人,但是因為是開放性的治療方式,所以一定會有損傷,醫生們不斷的改進著手術方式,就是為了減小損傷。比如這個股骨骨折,常規的有兩種方式,兩種內固定方式。
一種就是鋼板,把骨折斷端固定起來,優點就是簡單直接。缺點也明顯,損傷大量的骨膜、而且固定的形式有些過于堅固了。骨頭不是木頭,固定的越牢固越好,其實骨折怎樣才能愈合的速度快,愈合的好呢,就是在固定堅固的前體下,能讓骨折斷端有輕微的活動度,不小于兩毫米的活動度。聽起來非常矛盾,但這就是骨頭愈合的生物特性。
另一種固定方式,就是髓內固定。從股骨近端打個口,把髓內針從股骨腔內打進去,通過斷端,然后再在遠端固定,好處就是軸心固定,不僅幾乎不損傷骨膜,還符合骨的生長生物特性。缺點也明顯,要損傷髓腔內的供血系統。
張凡并不是哪種術勢的崇拜者,他更傾向于結合情況結合病患條件而去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