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雖然也說是多元化,其實相對內科來說還是相對單一的。
永遠是圍繞著病灶想辦法下刀子的。就算現在的微創,介入,其實最終的目標還是病灶。
而內科就不一樣了。
所以張凡在最后仔細的聽著。
腸易激綜合征,這個疾病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玩意和心臟官能綜合癥其實差不多,臨床上將大多數腹部不適的疾病都歸為腸易激綜合征。
所以,有些患者吃了某某一種藥物,覺得舒服了,腸道舒服了,然后把自己的藥物推薦給了另外一個病友,結果對方吃了以后大便一周都排不出來,甚至都想塞進個黃鱔來疏通一下。
其實,這就是疾病雖然一個名字,其實不是一種疾病。
這種疾病不要你命,但也讓你舒服不起來。金毛國的循證醫學報道,金毛國的人有1/6的IBS(腸易激綜合征),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60歲以上的人發病較低,30%的患者久而久之自發性的癥狀消失。
而且,比較麻煩的是,很多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很少就醫,一旦進入三級醫院就診的時候,往往40%到60%的患者有精神方面的癥狀,特別是一些曾今收到過肉體虐待或者性(a)虐待的人,更容易發展出嚴重性的腸易激綜合征。
還有個特殊點,就是兒童期經歷過心理創傷的,很容易出現這種癥狀。
比如便秘、腹脹,有時候并不是你嘴饞吃多了,說不定你是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不過你不清楚而已。
“治療呢?按照常規的治療,這種疾病是否需要精神藥物的干預!”
張凡提問了,當老吳說完后,張凡第一時間提問了。這一下,所有的人,全都集體立正后轉,看向了張凡。
難道這是又要發飆了?普通醫生心里的想法。
這是對上眼了?這是主任的想法。
“不,金毛國比較偏向于給予精神藥物干預。雖然我的數據比較小,沒有什么參考價值,但從我當年接手第一IBS患者后,就發現,首先患者的壽命和正常人的壽命沒有區別。
而且醫生的安慰和解釋好像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比藥物更加的有效。我們現在的治療往往偏向于癥狀治療。便秘了治療便秘,腹瀉止瀉,疼痛了給與解痙藥物。
但我做過單盲試驗,用安慰劑給與患者治療后,我在一旁給與大量的解釋和安慰后,患者表示藥物效果好!”
吳醫生看著張凡的說道。
“胡鬧!”張凡輕聲說了一句。
吳醫生一聽,臉上暗淡了。張凡轉身就走,不過走的時候,又加了一句:“這個試驗去申請醫院的試驗資金,下次不要這樣干了!”
“好!”老吳心里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但有盼頭了。
而張凡急匆匆的離開,是因為系統中的消化內科竟然又要開始測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