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第一章,秦墨涵經過不斷的學習,現在她對鋼琴音樂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在這輕快的樂聲中,她聽到了歡樂,聽到了喜悅,聽到了幸福,仿佛就是一個幸福的孩子,在音樂聲中嬉戲、玩耍,不斷地在表達著自己的快樂。看著彈奏鋼琴的沈放,秦墨涵想了想,也許這就是最初的他,當時他就是這樣的幸福、無憂無慮。
但是這份快樂仿佛就是那樣的短暫,突然,一聲脆響,一個最高音的出現,一陣急促的激烈急板,兩種不同的音樂節奏交織在一起,再也不是剛剛的激昂與歡快,而是開始碰撞,從簡單的碰撞開始,越來越激烈,越來越難以辨析到底是噪音還是急板,正當秦墨涵揪著一顆心看向沈放時,其中的一個聲音消失了,接著另一個聲音也消失了。
在這份碰撞中,還有一份的試探的清脆聲,這是他在對外界進行試探性的呼喚,努力的去維持聲音之間的平衡,然而幾個悶悶的低音將這份清脆徹底埋沒。
秦墨涵發現沈放的雙手從中間C音鍵區轉移到左側的低音區,鋼琴聲也越來越平緩和低沉,大量的低音使用,讓人的心跟著揪著,而情感卻在剛剛激烈的碰撞以后仿佛變成了一片死寂,雖然只有簡單的幾個音符,就讓你仿佛自己孤身一人,周邊再也沒有任何聲音,這就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一種自己和自己說話,沒有任何回應的孤獨。
從音樂中能夠感覺到沈放的情感變化,他就是在通過音樂敘述一個小孩的童年,在經歷過幸福快樂以后,父母開始爭吵,然后感情破裂,最后把他遺棄在一個孤獨的環境里。
不知不覺秦墨涵已經沉浸在音樂里而淚流滿面,這就是沈放以前所經歷的,這就是他十四歲開始撰寫的樂曲,在這份樂曲中除了短暫的歡快,其他的都是憂傷,都是孤獨。
然而孤獨過后,鋼琴聲改變了,在這份樂聲中,秦墨涵就如同身處一個迷宮一般,不停地碰壁,不斷地尋找著新的道路,它變得更加的迷茫,仿佛在不斷地尋找,不停地試探,只不過這份試探也是小心翼翼的,淺嘗即止,然后接著迷惘。
這份迷惘持續很久,直到在這份音樂里出現了一道光,是的,就是一道光。沈放雖然不信天主教,但是他依然在這段樂譜里加了一段猶如唱詩一般的圣樂,這道光驅散了孤獨、迷惘留下的任何印記,只剩下感動與救贖。你仿佛看見了一個天使,向你緩緩走來,然后對你伸出手,輕輕的牽著你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這首曲子叫什么?”沈放身后傳來一個聲音,是沈清怡。她正倚靠在門框邊,秦墨涵急忙站起來去攙扶她。
一直沉浸在樂曲中的沈放居然連母親的到來都沒有發現,他剛剛腦海中全部是這部鋼琴曲,他想要將它完全的表述出來。
沈放轉過頭來,看著母親說道:“《新生》我把它叫做新生。我希望每個人都有忘記過去,而獲得新生的機會。”
是的,就是新生。
這部鋼琴曲沈放從十四歲就開始嘗試譜寫,那時候父母離異,自己一個人被丟棄在燕京。一直到大三暑假時,他寫完了前兩篇樂章,金海林有一次無意間看到這份曲譜后,被里面無盡的死寂給震撼了,如果任由他繼續沉浸下去,這孩子估計會走上絕路。
所以金海林禁止了他彈奏這首曲目,并且帶他到處采風,希望通過對世界各地不同的感悟讓他可以從這份孤寂中走出來。敏感的沈放從金海林身上感受到了這份愛護之心,也慢慢的嘗試走出來,從自己的內心走出來。這才有了畢業以后想要去全世界走一走念頭。一直到最后碰到了秦墨涵,讓他真正的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