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和馬文升走了一路,這會兒都有些疲憊不堪,能有座位坐下自然最好,他們謝過恩,這才在值守太監搬來的椅子上坐下,不過坐姿都很恭敬,不敢在皇帝面前露出輕松的神態,這也是表明,他們雖然年老,但對朝局依然關切。
朱祐樘不等二人發問,直接道:“朕召二位卿家前來,主要有三件事需要請教一二!”
劉健和馬文升聽了不由心里發怵,一次說三件事,每件事如果按照談論半個時辰來算,那就需要一個半時辰。
這會兒已經是下午酉時三刻,也就是說,談完事情至少要上更,回家后可能已是二更天,已是一把老骨頭,怎么經得起這種折騰?
朱祐樘似乎也意識到這問題,補充道:“二位卿家,朕長話短說,第一件事,是關于西北戰事……”
上來就說“長話短說”,可一旦涉及到西北,那事就小不了。
好在之前西北的事情已經交待得很清楚,后勤補給由戶部尚書韓文負責,前線領兵打仗交由劉大夏指揮,各鎮總兵官、將領皆都需要聽從調令,而負責統籌錢糧以及后方策應的是被弘治皇帝寄予厚望的保國公朱暉。
朝廷這邊制定大戰略的則是由內閣三位閣臣、英國公張懋、吏部尚書馬文升組成的智囊團。
看似配備強大,但其實是個空殼子。
誰都知道朱暉去西北只能扯后腿,劉健和李東陽這會兒也是干幾天休息幾天,再加上劉健和李東陽本就不知兵,拿不出建設性的意見。而張懋則屬于老滑頭,只要不讓他出力怎么都行,張懋適合當一個穩定人心的掌兵人,而不適合制定戰略。
至于馬文升,或許有心幫助劉大夏,可惜他確實年老體邁,精力無法兼顧。
這就造成一種結果,看似強大的戰略、后勤、智囊團,真正涉及到具體戰事,就是謝遷在后面負責制定戰略方針,韓文負責征調錢糧,劉大夏負責帶兵打仗。
這是個鐵三角。
劉大夏弘治十三年打了大勝仗,可他在領兵上不能說有多雄韜偉略,最多是中規中矩;謝遷對軍事的了解,只能說是讀過幾本兵書,但實際應用則是一抹黑,他這會兒還在等沈溪回京給他出謀劃策。
韓文相對靠譜一些,不過韓文于弘治十六年剛接替秦纮擔任戶部尚書,此時他對新職位還有些陌生,又是第一次負責這么大規模戰事的錢糧調度,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
ps:第二更到!
天子求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謝謝大家的支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