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韃靼如今兵鋒極盛,九邊之地皆都固守不出,韃靼極有可能兵臨京郊,您……依然準備出關迎戰?”
李頻開始關心沈溪下一步戰略。
如果沈溪說將駐守居庸關,幫他守住這京畿第一雄關,自然是李頻最想聽到的結果,但他也知道沈溪所領皇命是去收復榆林衛城。
沈溪問道:“李總兵對此如何看待?”
李頻道:“如今居庸關以外,韃靼騎兵橫行無忌,從關口到大同府,道路皆都被封,大人領兵出戰,恐各處無往援兵馬,您所率大軍……恐難與韃靼主力正面交鋒!”
沈溪輕嘆:“李總兵說的是,韃靼人乃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騎兵可說是來去自如,暢通無阻,本官就算有幾千京營兵馬,騎兵數量卻少得可憐,一旦遭遇韃靼主力,勝算近乎于無!”
李頻駐守居庸關不是一年兩年,蒙古騎兵的強橫自然是心中有數,當下嘆道:“也就是沈大人您親自領兵,換作他人,莫說是韃靼中軍主力,便是小股騎兵,幾千兵馬也無法抵擋。”
“所以大人,還是莫要輕兵冒進,不若從長計議,從居庸關出發,緩步而行,待寒冬降臨韃靼撤兵,尾隨其后逐步收復失地,揚我大明國威。”
這話可以說說到沈溪心坎兒里了。
李頻此番話說得婉轉,所提觀點,跟沈溪設想基本一樣,就是不著急出兵,等韃靼人主力撤了再出擊。
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不動我不動,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其實說白了就是守住一個“慫”字,絕對不跟韃靼正面交鋒,如此就不會遭遇失敗,就算最后計算功勞時沒有大功,至少也無過。
本來這個建議極好,但問題是朝廷不允許這么做,沈溪被朝廷當成炮灰一樣送往西北,領的是延綏巡撫的差事,朝廷那些大佬會說,你沈溪身為延綏巡撫,進兵未到延綏鎮,尚在幾百里外的居庸關就畏縮不前,那你去西北的目的就是消極避戰?
“畏縮不前,實不可取。”
沈溪苦笑道,“本官始終要為天下黎民負責,與韃靼這一戰,乃是我大明朝廷準備良久的一場戰事,為的是揚我國威,若等到韃靼主動撤兵再出擊,那時本官就會成為天下人的笑話,如何有面目在朝中自處?”
*************
ps:第三更到!
大家不要認為天子把大明軍隊寫得太弱了,實際上土木堡之變發生后,即便是取得所謂大捷的京師保衛戰,固守大同、宣府等衛城的郭登、楊洪等素稱驍勇善戰,但瓦剌進攻和過境時,也只知道嬰城自守;紫荊關遇險多次求救,概不發兵,坐視雄關被破;甚至瓦剌人遭遇失敗撤退,也不出城堵截,坐視其自如退去。
沈溪是文臣,沒辦法練兵,以疲弱之兵應對韃靼鐵騎,其后果不問可知。
當然,沈溪肯定會想辦法,最終打敗韃靼人!請大家拭目以待。
最后,這幾天卡文嚴重,六七個小時才能出一章,大家看在天子如此勤奮的份兒上,凌晨一點還不睡為大家更新,來一波訂閱和月票鼓勵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