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一直留在乾清宮大殿,他不想與人討論皇帝因何離開,無論別人怎么說,他都不予回應,除了靳貴主動過來說了幾句關于太皇太后周氏的話。
一直到日落,蕭敬才急匆匆過來,臉上掛著眼淚,哽咽道:“諸位大人,各自先回府去吧,太皇太后薨,天不佑我大明……嗚嗚嗚嗚……”
在場眾多翰林官,到此時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雖然每個人臉上都露出凄哀之色,但總的來說,太皇太后周氏賓天的消息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畢竟周太后年事已高,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朝臣都有心理準備。
靳貴聽到這消息時,忍不住打量謝遷一眼,略有得色,好似在說,謝閣老,你看我說的沒錯吧?
此時謝遷的心思卻不在靳貴身上,作為在場大臣中地位最高的那位,怎么都要到慈慶宮去慰問一下,順帶關注一下皇室的反應。
其實謝遷更關心的,還是太皇太后周氏封號的問題。
主要在于,太皇太后周氏作為成化帝的親生母親,卻不是正宮皇后出身,而在大明,只有正宮才有跟皇帝合葬的資格,否則就算是母憑子貴當上皇太后,也同樣沒有與先皇合葬的先例。
這件事必然影響孝宗仁孝治國的理念,謝遷思慮周全,馬上過去詢問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的意思。
蕭敬悲泣道:“謝閣老,這些事,您還是親自問詢陛下吧,咱家如何知曉?再則說了,關系重大,咱家不敢管吶……”
任何時候,蕭敬都喜歡明哲保身,不會主動承擔責任,就算當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照理說已權傾朝野,但依然喜歡當墻頭草,即便皇帝多次提醒他,讓他可以適當囂張跋扈些,可蕭敬就是怎么都強勢不起來。
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弘治朝的閣臣能力威望都很高,蕭敬自知無法跟閣臣比拼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干脆本本分分當一個誰都不得罪老太監,其所求不是權傾朝野,而是善始善終能乞老歸田。
謝遷聽到蕭敬的話,不由皺眉,這種模棱兩可的話他不想愛聽,但近來他就是聽這種話比較多,因為別人遇到他,總對他敷衍,內閣如此,朝官如此,地方官員也如此,就連老友劉大夏等人也喜歡跟他打啞謎。
謝遷心道:“你們不想說,老夫還要勉強不成?大不了將事情歸于內閣,這件事老夫不管了!”
弘治皇帝對于劉健、李東陽的妥協,加之二人在朝中做事越發剛愎自用,謝遷這樣有能力而且對朝廷忠心耿耿的大臣,也變得灰心喪氣,做事不再努力。
……
……
一眾翰苑臣子得知太皇太后周氏亡故,相繼離開乾清宮,大部分人往出宮方向而去,或走大明門,或抄近路走東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