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神色淡漠:“朝廷詔令已發出去了?”
劉大夏搖頭:“翰林院正在草詔,估摸今夜便可成卷,明日詔令就可發出。于喬,沈家郎可是你舉薦的,對他你有何囑咐?”
謝遷冷笑道:“你問老夫?劉尚書,你這話算是問錯人了!舉薦沈溪小兒的人是你,作出批復的是內閣和陛下,跟老夫有關系嗎?沈溪小兒去西北,哪次沒有你在背后慫恿?現在應該是你對他多加囑咐,可沒老夫什么事情!”
一退六二五,謝遷當這件事跟他全無關系,這讓劉大夏多少有些無語。
不過以劉大夏對謝遷的了解,大概能猜出什么。他長長地舒了口氣,無奈地道:
“于喬,之前我去見過馬尚書,以馬尚書之意,沈溪去西北,一定要守住本心,不可冒進,步步為營為宜……他在朝中崛起,始終跟你的提拔和信任有關,這件事最好是由你去提醒他!”
謝遷臉色不善,惱火地道:“要說你們去說,老夫可不做此等事,若他在西北有什么差池,責任還要落到老夫身上不成?”
“沈溪小兒為官數年,該怎么做他自己心里清楚,老夫可不想事事都為他編排好,他也不需要旁人為他安排……此番朝廷調用,完全是看重他的能力,若是因老夫舉薦或者如何,那他根本沒必要去西北!”
劉大夏聽到這話,便知道謝遷已不可能提點沈溪。
仔細想想劉大夏就明白了:“于喬一定是怪責我等讓沈溪在外官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一直想讓沈溪在翰苑體系有所發展,可內閣如今為劉少傅和李大學士控制,沈溪入閣的機會極為渺茫,于喬有苦說不出……為沈溪前程考慮,他寧可改變之前的想法,讓沈溪去西北,進一步靠近中樞……謝于喬也算是用心良苦!”
如果是外人,見謝遷不肯提點沈溪,一定會覺得謝遷不想跟沈溪有所牽連,或者是對沈溪缺乏負責任的態度。
劉大夏卻是跟謝遷幾十年的老朋友,對其脾性最是了解,哪怕謝遷不想提點沈溪,他也能理解謝遷的一片苦心。
之前贊同沈溪去西北,乃是謝遷為讓沈溪重新進入權力核心而做出的忍讓和妥協,謝遷可是一心想讓沈溪進入內閣接他的班的。
劉大夏道:“于喬,你不肯說,那我就代替你去給他寫封信,讓他知道去西北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到底我兩次履職此差事,對其中訣竅有一些了解。”
“沈溪不同于我,畢竟不是以朝廷部堂兼任西北,要長期留在三邊,面臨的壓力更大,得罪的人……或許更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