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和崔巖都是閹黨成員,靠向劉瑾行賄才得以升遷。
二人收到劉瑾要求暗中協同張文冕“公辦”的書函后,知道張文冕是奉命前來暗殺沈溪,內心惶恐,寢食難安,顯然是被沈溪的威名嚇破了膽。
宣府巡撫衙門。
這段時間,楊武多次召集手下商議,而王守仁已在收拾行囊,準備在沈溪抵達后,便動身回京。
“……大人,劉公公不是說了,沈尚書是被貶謫到宣府,就像那沒有翅膀的鷹隼,怕他作甚?”
幕僚文祥晉看到楊武憂心忡忡茶飯不思的模樣,這天趁著會議結束,來到楊武的書房進言。
楊武怒道:“你知道什么?沈之厚沒出任兵部尚書前,多次在地方為督撫,天南海北都有他的足跡,每到一處,都會掀起不小的波瀾,官場都要被他傾覆了!”
文祥晉道:“大人憂慮過甚了吧……以鄙人所知,沈之厚再厲害也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弘治十二年考取的進士,比大人您還要晚一屆,只是因得到朝中貴人相助,才步步高升……”
楊武斜看文祥晉一眼:“那以你的意思,本官不用擔心?”
“正是如此。”
文祥晉以為自己說的話起到了效果,語氣中帶著幾分自信,道,“說白了,沈之厚年不過二十,就算從娘胎里算起,有多少經營俗務的造詣?要說能在地方上引發多大風波,實不可信,多半是以訛傳訛。想當初他在三邊總督任上,還是劉公公清查九邊弊政才引發官場風波,而他在那次風波中根本是無所作為,只因為是天子之師才調往京城任兵部尚書。”
楊武冷笑不已:“那當初他在南寧府時,南寧知府高集之事,該作何解釋?”
“嗯?”
這下文祥晉說不出話來了。
楊武道:“若他只是普通的讀書人,本官怕他作何?但這位真不是什么善茬,他在地方從來都不循規蹈矩,每到一處必伴隨兵馬調動,他在西南、東南時,地方相繼出現兵禍,都是他領兵平息。”
“這樣一個善于領兵的文官,甚至做出強搶民女之事,連地方知府都為其所害,你覺得本官可以高枕無憂?”
文祥晉站在那兒,整個人都懵了。
顯然他對沈溪的功課做得不夠,被楊武喝斥也沒法辯解。
見楊武很惱火,文祥晉訥訥請示:“那大人您準備……”
楊武道:“劉公公已派快馬送信來,說是委派身邊幕僚到宣府來辦差。劉公公和沈之厚交戰的戰場,從京城轉移到宣府,讓人膽戰心驚……無論哪一方出事,本官都不好交差啊。”
文祥晉一臉遲疑:“這……劉公公不依不饒,居然派人追到宣府來,分明是要除沈之厚而后快啊。”
“這種話,也是你能說的?”楊武瞪著文祥晉道。
文祥晉唯唯諾諾,等楊武氣稍微消了點兒,才又分析:“若劉公公得逞,堂堂宣大總督、前兵部尚書在宣府出事,還是當今帝師……大人責任不輕,丟官都算輕巧的。至于不成的話,公公必然怪責,這不是讓大人您夾在中間難做人嗎?”
楊武咆哮如雷:“知道本官難做,還不趕緊為本官想辦法?就這么眼睜睜看著本官為難而無所作為?”
“這兩天沈之厚就要到宣府,萬一他到來后先拿本官開刀當如何?本官可是劉公公拔擢,朝中不少人知曉,沈之厚難道不會提前作防備?”
“是,是!”
文祥晉發現自己惹上了麻煩,上門來明明是想勸慰楊武,結果卻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畢竟楊武手下幕僚不少,這么機密的事情唯獨被他知曉,意味著事情只能交給他完成。若是平時這可是跟楊武親近的大好機會,但這次差事,很可能是協同劉瑾派來的人殺沈溪,讓他茫然不知所措。
楊武一拍桌子:“沈之厚來宣府,先以禮相待,最好能投其所好,但他到底有什么喜好,尚不得而知,你去好好打探一番,本官好有針對地進行安排。”
“是,是!”文祥晉只能接連應聲。
“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