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見過何鑒后,又去拜會了戶部尚書楊一清。
二人作為多年老友,曾在西北長期共事,如今王瓊要離京前往地方,自然要跟楊一清打聲招呼。
可惜這天楊一清府上訪客眾多,絡繹不絕,始終沒時間跟王瓊談正事。
王瓊雖然揣測楊一清可能是有意堵他的嘴,但還是耐著性子到天黑,一直等楊一清把該見的人見過,二人才來到楊府書房細談。
楊一清上來先道歉,然后對王瓊離京直抒己見,重點是朝廷開春后即將進行的戰事。
“……如今戶部缺少錢糧,這場仗能不打還是不打,若將士那邊實在推脫不了,把時間往后拖一拖,挨過夏收也是好的……”
楊一清和王瓊間分歧明顯。
王瓊站在沈溪一邊,希望能一舉把韃靼部打痛,為邊疆迎來數十年的和平。楊一清回朝后投靠了謝遷,主張不戰,所以楊一清說話的態度,跟他的政治傾向并無二致。
王瓊沒反駁楊一清,道:“這次之厚把西北所需糧草物資籌措齊全了,聽說并未獅子大張口,全都在那些商賈可承受范圍內……現在只是少數幾個地方的商會捐納,剩下還會有大筆納捐,按照這勢頭,對草原一戰希望極大。”
楊一清愣了一下,然后道:“德華,既然你就要離京,有件事我也不想瞞你,其實……之前我所說戶部缺糧,倒也沒那么嚴重,實在是謝閣老不支持對草原開戰,所以有意延遲了西北地方糧草調度,并非是故意讓前線將士挨餓受凍。”
王瓊笑了笑:“難道你以為我對此一無所知?”他跟楊一清原本有些嫌隙,但在楊一清主動把話挑明后,所有誤會一下子解開了。
王瓊接著道:“應寧,你不必太自責,其實回京前我已做好迎接困難的思想準備,總的來說,一切都還順利,只要糧草不缺,邊關就會穩定,全軍上下注意力都將放在開春后那場戰事上,希望在戰場上有所斬。”
“可惜草原畢竟不比中原和江南,實在太過貧瘠,想以戰養戰很難,糧草必須齊備,調度起來很麻煩……”
楊一清問道:“這些話,你可有跟沈尚書說明?”
“怎會不說?”
王瓊道,“之厚在三邊總制任上時間不短,他領兵對韃靼作戰幾乎是百戰百勝,還無敗績,對草原上的情況比你我更加了解……所以他既然決定要打這場仗,必然是深思熟慮后,不會輕敵冒進。”
楊一清想了下,最后點頭:“換作旁人,怕是誰都不覺得這場仗有獲勝的可能,但若是之厚……就看支持誰了!”
說完,二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顯然連楊一清也覺得這場仗可以打,甚至勝算頗高,不過礙于楊一清在朝中的靠山是謝遷,所以在選擇戰或者不戰的問題上,楊一清只能是沒有立場,一切都聽從謝遷安排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