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距離不過三里,以騎兵的速度,這段路根本用不了多久。
隨著戰斗開始,不斷有明軍士兵從馬背上跌落,明軍騎兵顧不上救助同伴,繼續往前沖,當前鋒抵近敵陣時,韃靼陣中沖出一百余重裝騎兵,與明軍迎頭撞到了一起。
“開始肉搏了!”吳江緊張地說道。
這是正德皇帝御駕親征后的第一戰,誰都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開啟。
吳江仔細打量,韃靼騎兵的戰法簡單而又粗暴,非常不容易對付。
韃靼人的重騎兵也是全身甲胄,比起明軍官兵來作戰經驗更豐富,他們進退自如,相互配合無間,總是能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態勢,與此同時,韃靼的騎射手不斷游走施放冷箭,就算明軍騎兵身披甲胄,但胯下坐騎卻不能全部遮掩護甲,一旦戰馬中箭倒地,韃靼人的重騎兵便快馬殺到,長刀揮舞,輕松帶走驚魂未定的明軍騎手的生命。
一輪交戰下來,韃子騎兵雖然也折損不少,但明軍突擊官兵犧牲的更多,好在這時林恒率領的后續兵馬已殺到,近距離用火銃對韃靼騎兵進行射擊,韃子紛紛中彈倒地,戰事越發激烈。
此時的局面變成了以命換命,韃子騎兵弓馬嫻熟,不斷游走射擊,大明官兵則是以火銃還擊,由于馬背上顛簸得厲害,火銃的命中率差強人意,基本是倒下兩個才能賺取對方一個,好在明軍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勝利的天平逐漸向明軍傾斜。
謝遷舒了口氣,點頭道:“只要這么堅持下去,就算我軍有些損失,最終能把這路韃子兵馬給悉數留下來,還是值得的!”
就在謝遷想當然時,突然傳令兵來報:“報……城北十里外發現大批韃靼騎兵身影,數量約在千人以上……”
謝遷看著眼前的局面,非常頭疼。
“兩千人準備齊全,全力攻打對方六百多人,三倍于敵尚都不能輕松取勝,戰局處于焦灼狀態。如果對方來個三五千人馬,我方豈不是一點勝算都沒有?這還是大明最精銳的騎兵,如果換作步兵,怕是更沒有勝算吧?”
王瓊已下達鳴金收兵的命令。
在王瓊看來,短時間內全殲敵軍已經做不到,在韃靼援軍抵達之前,必須要讓林恒的人馬安全撤回來。
軍事調度上,王瓊明顯比謝遷有條理多了,安排五千混雜有火銃兵、長槍兵、弓弩兵和盾牌兵的步兵隨時待命,同時命令城頭的火炮向韃靼人陣型后方進行炮擊,威懾對手,掩護林恒所部撤退。
謝遷此時精氣神全無,沒有再下達任何軍令,默默地觀察王瓊和吳江等人處理后續軍務。
顯然這伙韃靼騎兵沒料到大明邊軍會主動出擊,他們接到的命令本來就是騷擾,沒有攻城的打算,發現糾纏在一起的明軍騎兵開始有意識地撤退,而榆林城城頭炮聲隆隆,聲勢嚇人,韃靼指揮官生怕中計,趕忙命令全軍退出戰場,一口氣向北跑了兩里多,遠遠逃出火炮的覆蓋范圍,才重新結成防御陣型。
等林恒所部人馬安全撤回甕城后,原本高昂的士氣消弭不見,士兵們一個個灰頭土臉,下馬后亂七八糟地靠坐在城墻根兒上,吐著濁氣,相顧無言。
謝遷嘆了口氣,沒有繼續留在城垛上,轉身往城門樓那邊去了。
王瓊留下來安排善后事務,包括跟韃靼人接洽,雙方派人去戰場把各自的尸體抬回來,還有就是統計戰果和戰損,盡快形成書面數據。
謝遷進入城門樓內,臉色漆黑,顯然此次戰果與他預期的相差太遠。
過了許久,王瓊才回來。
王瓊道:“謝閣老,戰果已經統計出來了,林副總兵領兵殺敵一百八十九人,傷敵也有兩百余,敵寇損失慘重!”
謝遷有些驚訝:“有這么多嗎?老夫還以為沒留下多少韃子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