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不知如何勸慰,只能趕緊讓人送謝遷去休息。
安置好謝遷后,王瓊松了口氣,此時他已回到總督衙門,吳江、林恒和侯勛三名總兵府的負責人都在正堂等候。
王瓊出來時,林恒跪在地上,顯然還在為之前的“失敗”而愧疚,至于吳江和侯勛雖然沒有下跪,不過二人臉色也不太好看,這一戰表面上看是打了個平手,但孰勝孰負其實擺在明面上。
王瓊語氣平淡:“林副總兵起來說話吧,這次你沒錯,指揮得當,且取得不俗戰果,理應嘉獎才是。”
林恒顯得很懊悔和自責:“末將不敢居功,此戰未竟全功,主要還是對韃靼人的勇猛和韌性估計不足,沒有辦法一舉鑿穿敵陣,導致進攻受阻……”
吳江和侯勛一句話都沒說,他們知道這次出城迎戰,以眾擊寡傷亡還比對手大,沒有罪過就算好的,哪里還敢貪功?此時他們誰都不愿意站出來幫林恒說項,因為如此做的話可能要分擔過錯。
王瓊道:“狄夷身經百戰,昔日曾靠其精銳騎兵,滅國無數,實力實在是不容小覷。此戰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在出城迎敵前,將士們剛剛在甕城操練過,體力還未完全恢復,能有現在這樣的發揮,已屬不易!吳總兵,對于此番殺敵將士,一律予以嘉獎,且傳令軍中,此戰我騎兵大獲全勝,狠狠打擊了韃靼人的囂張氣焰,除此外不得再有其他任何說法……你明白嗎?”
顯然王瓊是想定個基調,那就是此戰明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畢竟城內百姓和大多數將士沒見過這場戰事的過程,只要稍微包裝一下,就可以變個性質。
雖然其中有瞞報的成分,不過最終戰果王瓊會詳細列在發往宣府的奏疏中,不會隱藏,對外宣揚勝利的目的是為了振奮軍心士氣,讓城里的百姓吃顆定心丸,為接下來的戰事做準備。如果讓三邊軍民知道此戰實際上是兩千打六百,折損比敵人還多,等于是打自己臉,于大局不利。
吳江領命:“大人請放心,卑職知道如何做了。”
王瓊嘆道:“誰也沒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不過殲敵四百,也總算能跟朝廷交待,只是謝閣老臉面不那么好看!”
在王瓊眼里,這場遭遇戰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主動迎戰反而可以激發城中軍民士氣,總是龜縮不出,軍心動搖是難免的事情,一戰打下來還能取得一定戰果,這筆買賣其實不虧。
林恒知道首輔謝遷對自己充滿期待,這次出城作戰沒有取得預期中的大勝,有些惴惴不安,當下道:“請大人帶末將到謝大人跟前請罪。”
“你又沒錯,請什么罪?”
王瓊氣惱地一揮手,“按照本官說的去辦,回去后不得把具體戰況泄露出去,至于旁的,本官自然會跟朝廷申報,不需要你們來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