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人,咱還是加快步伐往南走為好,過了前面幾里地的大河,就快到大明地界了吧?咱已經在草原上轉悠了太多時候……”張永上來便打退堂鼓,他從開始就不支持沈溪在草原上跟韃靼人開戰。
馬永成也在旁幫腔:“現在駐扎,等于說在坐以待斃,與其等死,不如直接突圍過河,不是說南邊也就萬八千的韃子?”
“對,大人,咱們急行軍到前面的大河,然后快速搶渡,突圍回關內吧!”
這次不但是張永和馬永成在說,連荊越、劉序等沈溪的嫡系將領也這么提議,顯然他們對于未卜的前途充滿迷茫,在求生欲支配下所有人都想盡早回到大明境內。
面對一雙雙迫切的眼睛,沈溪顯得鎮定自若:“難道你們確定韃靼人不會在屈野川下游渡河,在我們南下路上設伏?”
沒人吱聲。
沈溪繼續道:“那你們又能確定,我們以現在的兵馬數量,可以突圍成功?”
馬永成道:“那總不能坐以待斃吧?”
沈溪點頭道:“馬公公說的有幾分道理,本官能理解你們現在歸心似箭的心情,但你們要知道,現在我們周邊有多少韃靼人馬……誠然,前面只有數千不到一萬的兵馬,但在我們后方兩個方向,可是有韃靼兵馬近四萬,他們之所以遲遲沒有出手,是因為他們在等待機會,一旦我們貿然過河,定會遭來韃靼人迅猛的攻擊,如此開戰會讓我們處于首尾不能相連、腹背受敵的悲慘境地!”
為今之計,沈溪只能盡量跟軍中將領分析戰局,讓他們接受現在務必穩中求歸的計劃。
盡管沈溪在軍中威望很高,但這次他的話沒有得到所有人認同,在場人各有心思,尤其是那些本身沒有跟沈溪立過太多軍功的人。
張永問道:“那沈大人,咱現在當如何?就在這里駐扎,駐步不前?不及時轉向豈非是坐以待斃?”
“對啊,大人,您要及早做出定奪。”胡嵩躍也跟著發表看法。
沈溪環顧在場所有人,最后肯定地說道:“南下是必然的事情,不過要等待時機,本官要刺探韃靼軍中的情況,下一步可能是分批次過河……總歸過了屈野川后,前方就只剩下榆溪河這條攔路的屏障,不過到那時,應該會有大批朝廷兵馬馳援,量韃靼人也不敢在榆溪河與我軍一戰。”
眾將聽到過了屈野川后前面歸途只剩下榆溪河,立即放下心來。
沈溪道:“爾等各自回去歇息,行軍半宿,將士們都累了,再者一定要做好防備工作,營地周邊不得有任何懈怠,防止韃靼人突然來襲!”
……
……
軍事會議結束,沈溪總算松口氣。
他也只是暫時松口氣。
軍中上下給他的壓力,讓他意識到再難把南下的事情拖延下去,但現在韃靼主力還沒跟上來,這多少讓沈溪有些失望。
扎營后,士兵們大多蒙頭大睡,連日趕路讓人疲累不堪,只有輪值的士兵在巡防,不過精神頭也明顯不如以往,沈溪巡查完營地,再次回到中軍帳門前,自己也是疲累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