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朱厚照在口外草原時有意早些動身回京,但回到張家口堡后,似乎拖延癥又犯了,根本就沒向大臣說明幾時班師。
陸完等人對回京之事最為迫切,因為京城那邊已多次來信問詢情況,在皇帝西行,司禮監掌印空缺和內閣首輔外調等情況下,朝廷的運轉已處于半停滯狀態,迫切需要鑾駕回京以維持朝堂穩定。
八月十七,下午。
王守仁拜見沈溪,詳細問詢回京事宜,同時也跟朱厚照下旨將平定草原兵馬暫留西北之事有關。
“……如今陛下論功請賞,宣府庫存糧食和銀子怕不夠用,至于土地,只能下放到地方府縣代為解決;還有就是,將士得悉暫時無法歸鄉,恐軍心浮動,沈尚書需多加考慮,避免生出禍端……”
王守仁等人怕出現不必要的兵亂。
大戰結束,有功將士論功行賞的進度很慢,且朝廷將打了勝仗的功臣留在西北,會讓凱旋將士覺得朝廷對他們不信任,在短時間內無法衣錦還鄉見到家眷的情況下,難免出現不穩定因素。
沈溪沒有評價這件事。
除了極少數人,朝中根本不知這個決定本來就是沈溪本人向朱厚照提出的建議。
朱厚照沒有向外界解釋他為何這么做,總歸只是讓司禮監下達旨意,讓軍中將士配合,在落實上根本不多問。
“若讓兵馬回京,恐怕會出現更大的麻煩,先如此安排吧。”沈溪的意見很簡單,遵照皇帝吩咐辦事即可,別的一律不要多想。
王守仁見沈溪對此不上心,自覺地放棄這個話題,趕緊問出自己乃至朝中所有官員最關心的問題,“陛下幾時動身返京?”
沈溪道:“暫時沒有消息,不過料想應該就這幾天吧……若能面圣的話,我會主動跟陛下提議,但陛下那邊的情況你們也應該知道,并非臣子一兩句話便能勸動,一切要看陛下心意如何。”
皇帝驕縱任性,這一點朝廷上下都很清楚,這導致出現一個結果,很少有人敢上疏納諫,或者說就算納諫皇帝也未必采納,相反還會龍顏大怒,連謝遷這樣的老臣都避免不了貶謫充邊的命運,遑論一般大臣。
雖然現在沈溪擁有一定話語權,但也僅限于對皇帝提出合理化建議,是否采納全看朱厚照心情。
從根本上說,沈溪無法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
“唉!”
王守仁嘆了口氣,“此戰對于西北民生影響極大,開年后到現在屯田基本廢止,宣大、三邊和偏關地界收成全無,現在只能補種白菜、蘿卜和冬小麥,至少到明年夏收前都要靠大明其他地方補給糧食,在此期間九邊需要保持一個和平的環境,穩定民生,不能再輕動刀兵了。”
這話,不像是下級對上級所說,更多是站在朋友的立場規勸,不讓沈溪繼續進行甚至擴大戰爭,維持眼前的局面就行。
沈溪當然知道現在外界都把他跟皇帝緊密聯系在一起,尤其那些反戰的大臣,始終對沈溪抱有成見,不會因為他領兵贏得一場輝煌的勝利就對他有所改觀。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