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沒法直接說,讓張太后將楊廷和、張鶴齡調回來,只能旁敲側擊,就看張太后是否能領悟,但他也覺得為難,哪怕張太后真意識到可能誤會了沈溪,也不太可能將人調回,兵馬已經派出去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張太后求的是萬無一失。
謝遷道:“之厚這孩子,做事是有些魯莽,對草原用兵前老臣便勸過他,不要盲目自信,一旦失敗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還觸怒陛下被發配延綏。最終陛下御駕親征,之厚也一意孤行領兵出塞,深入草原不毛之地,在絕境中他帶領人馬打出大明的威風,經此一戰,草原怕是幾十年內都無法對我北方邊陲形成威脅。”
張太后點頭道:“還是謝閣老有本事,沈卿家到底是謝閣老慧眼識珠,從翰林院那么多英才中選拔并培養出來的,可喜可賀!”
謝遷搖頭道:“老臣不敢當太后謬贊。之厚以己未年狀元入朝,本就深得陛下信任,能有今天的造詣,完靠先皇欣賞和提拔,老臣從未曾在先皇面前舉薦過他,實在是先皇有識人之明,以其為東宮講官,如此才在朝中立足。”
此時謝遷可不會承認沈溪是自己舉薦和提拔起來的。
他這個閣臣身份和地位再高,到底也只是皇帝的屬下,一個官員的晉升是皇帝選拔和器重的結果,若謝遷說誰是他提拔的,不等于告訴皇室他結黨營私?
而且現在正是沈溪跟文官集團矛盾重重的時候,沈溪功高蓋主,謝遷本身已跟沈溪產生嫌隙,又怎會在太后面前承認這個不聽使喚的小子是自己親手提拔?
張太后淡淡一笑,并未勉強非要謝遷承認什么,當下道:“自從先皇仙去后,多虧謝閣老在朝中為我們孤兒寡母撐起半邊天,如今北方平定,朝廷亟待平穩過渡,也需要謝閣老站出來主持大局。”
“此乃老臣的責任。”
謝遷恭敬行禮,“老臣想請示太后娘娘,關于居庸關滯留的隨同陛下出征兵馬,是否該調回,并做出妥善安置?”
張太后問道:“不知謝閣老有何建議?”
謝遷為難地道:“本來是之厚去最好,不過他如今在陛下面前聽用,若派他去的話……”
“那就讓沈卿家去吧。”
張太后絲毫也沒有遲疑,吩咐道,“陛下要回朝,過了紫荊關,剩下的路就好走了,讓沈卿家去居庸關……他不是兵部尚書嗎?這件事本不就應該由兵部尚書來負責處置?”
謝遷抬頭望了張太后一眼,本來他就對沈溪的心態非常擔憂,聽了張太后的話,憂慮更甚。
朱厚照對于沈溪這個大功臣似乎沒多少防備心理,皇室對大臣的猜忌改而由張太后來完成,張太后覺得兒子太過信任一個年輕大臣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便主動將這個黑鍋背了下來,由她代表皇室處處針對沈溪。
謝遷本以為自己可以說服張太后,但在跟張太后交談幾句,知道對方的想法后,謝遷不由感到一種無能為力。
“……謝閣老,最近你辛苦了,回到京城后正該多休息,不妨將事情交給那些年輕人去做,朝廷需要謝閣老出來支撐大局,哀家實在不知如何才能讓謝閣老頤養天年,這也是哀家還有皇家對謝閣老虧欠的地方。”
張太后對謝遷的態度非常敬慕,但說的話在謝遷聽來有一種要將他投閑置散,轉而讓楊廷和梁儲等人上位的意思。
謝遷心想:“太后做出如此姿態,卻是為何?”
謝遷此時突然心生倦怠,對朝局已提不起絲毫興趣,臉色變得灰暗,行禮道:“老臣還不累,為大明鞠躬盡瘁乃老臣分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