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沈溪跟梁儲、靳貴的關系一向不錯,使得他的到來并未引起二人不適,甚至覺得沈溪來得很及時,至少可以幫他們緩解一下肩上的壓力。
內閣奏疏積壓并非一天形成,這是一年多以來內閣人手嚴重不足的一種體現。
謝遷早就不再處理內閣中具體事項,只在一些關鍵性的大事上插手。
至于楊廷和,最近半年一直在到處游說權貴,以充實角逐首輔的政治資本,平時少有到內閣,做事并不勤快。可惜的是,最后留在內閣的,恰恰是這一年多來一直兢兢業業做事的梁儲和靳貴。
從這點上說,皇帝選擇梁儲和靳貴,本身沒錯,因為二人確實撐起了內閣,也使得朝廷在皇帝和沈溪都不在的情況下,可以在長達一年時間內沒發生亂象,幾乎所有事務都得到及時解決。
沈溪的到來,讓梁儲和靳貴感覺輕松的同時,他們也有一種“被尊重”的滿足。
他們原本以為沈溪會仿照以前謝遷的態度,拿出一種上位者的不近人情。
但沈溪沒有絲毫架子,也沒打算如皇帝說的那般只參議大事,至少沈溪初至內閣,讓梁儲和靳貴覺得沈溪非常尊重他們,并且有心做實事。
同時他們還不擔心沈溪表里不一。
因為以前沈溪被打壓得太嚴重了,就算遭到巨大的壓力,沈溪也沒跟誰急眼,許多做法得到世人認同,也讓梁儲和靳貴覺得,讓沈溪接替謝遷和楊廷和入閣是最好的選擇,至少沈溪做實事的同時還不擅權。
他們不覺得沈溪是那種為權力不擇手段之人。
……
……
朝廷對沈溪非常縱容。
哪怕沈溪身兼兩職,這次也沒人說什么,就連最苛刻的言官也選擇沉默,或者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沈溪以前的人緣并不怎么好,但這恰恰說明沈溪從不結黨營私,在他突然大權獨攬后,沈溪極差的人緣恰恰得到朝中大多數人的欣賞。
準確說來,不是沈溪的人品不好或者清高孤傲,而完全是以前他被打壓得太嚴重,很少有人跟沈溪交朋友。
沈溪也盡量避免這種事,以避免被人說成結黨。
現在沈溪朝中沒了對手,跟誰都沒交惡,但走得近的人也少,這讓朝中上下感到最舒服。
不怕沈溪打壓,因為沈溪沒什么黨同伐異的問題,也不怕沈溪給哪個穿小鞋,因為沈溪不是那種喜歡挑刺專門給人找麻煩的小人……
思來想去,誰都覺得沈溪性格隨和,是朝中少有的“中立派”,幾乎各勢力都不沾。
這會兒突然有人明白過來:“怪不得以前謝于喬要對沈之厚如此挑剔,原來早就計劃好這一天……看看謝于喬退得多么漂亮,簡直不留任何尾巴,而給沈之厚所留下的朝堂也如此干凈,可以讓沈之厚放開手腳,大展才華!”
因為以前都知道沈溪最大的敵手是謝遷和楊廷和,這二人同時離朝,等于說沈溪在朝中暫無敵手。
有些人難免會防備沈溪一些,但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們才發現這種擔心完全是多余的。
沈溪在處理問題上,甚至比一向以公平公正自居的謝遷和楊廷和更公允一些,沈溪做出的決策,也比謝遷和楊廷和更有說服力。
梁儲和靳貴跟沈溪相處一段時間后,也發現沈溪無論從才能還是待人接物,都比二人更強,說什么二人更有經驗,但其實都是扯淡。
當初沈溪幫謝遷出謀劃策處理朝政時,梁儲和靳貴還沒接觸過實權。
那時的謝遷尚不是首輔,卻已在行首輔之事,劉健和李東陽幾乎把所有朝事都丟給謝遷,謝遷能處理得井井有條,全因有沈溪相助,謝遷甚至把沈溪招到文淵閣,幫助他批閱奏疏擬定票擬……
論資歷,沈溪可說是梁儲和靳貴的前輩,以二人的資質拍馬不及。
就在沈溪逐漸得人心,朝中上下一片和諧時,一大不安定因素突然到來。
那就是在災區盤桓一個月之久的張苑終于返回京城,他也被一些人看作是沈溪未來一段時間政治上最大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