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最后好不容易把試卷寫完,離開考卷,還是擔心自己是不是點題。
“元直,這次的作文,你覺得是什么意思?”來自襄陽的士人,找到了唯一一個不合群的。大概也就是這種極度不自信的情況下,才會想起有他那么一號人。
畢竟以前這位是作為旁聽生,進入水鏡書院的。說是旁聽,實際上就是打雜的。而且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原來他一直用的是假名。
進入書院的時候,用的是單福的名字,來到這里,才坦白告訴他們,他叫徐庶,來自潁川郡。之所以化名,是因為早年為鄉人報仇殺人,不得不化名遁逃。
行俠仗義之人,倒不會讓人討厭,甚至有些人更喜歡這種義士。只是襄陽這群士子,大多都是富貴人家出身,自然就不太愿意和徐庶扯上關系。
再說,他也不是荊州人,本身大家就不是一伙的。
與此同時,考官組的五人,此刻才是最痛苦的時候……一千多份的試卷,三天內必須要看完,不加班加點還真的沒辦法。
“該說這種試卷,優點還是有的……”荀彧看了看,前面那些題目的答案他都了然于胸,所以一眼掃過去,大概就知道這份試卷前面這八十分,大概可以給多少分。
“畢竟有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這樣批改起來的確容易許多。唯一可惜的是,那些答題比較優秀的,卻沒辦法額外加分。”陳群感慨,不少考生,數算和政治不太好,但經學方面很扎實,甚至很出色。
只是這樣沒用,上面已經交代過,想要參加科舉,得八十分以上。
“按照這個評分標準的話,到底有多少人能考過八十分?”王匡有些頭痛。
“不過這份題目出得的確有意思,對于并州的考生來說,那些政治題目完全就是送分題,但是反而作文題目會被扣掉不少的分;相對的,那些外來的考生,反正很容易發現這到底是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只是政治題目方面會被扣分。”張楊感慨。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份試卷,也算做到了相對公平。
“優秀的考生,自然會在正式的科考里面好好表現。可一個官員,數算和行文都有問題,甚至連政治正確性都不知道的話,那么知識再多,也不堪重用。畢竟我們要的是官吏,而不是做學問的學者。”荀彧回道。
從頭到尾,賈詡都默默的看著試卷,一句話不說。甚至四人談論半天,估計都差點忘記這個考官五人組的最后一人。
這次批改試卷,就沒有糊名可譽寫,全程直接批卷批閱。相對的,賈詡這個錦衣衛副統領,率領一大堆的錦衣衛就守在考場周圍,誰營私舞弊,自然會第一時間送到劉韜那邊。
荀彧和陳群不需要擔心,但張楊和王匡,卻沒辦法保證。賈詡甚至考慮,要不要趁機找借口把兩人革職,這件事情劉韜肯定已經想做很久了。
畢竟兩人在任上,多多少少都有混日子的感覺。劉韜對此,也是頗為不滿。
第二天傍晚,閱卷已經完畢,超過八十分的試卷,被送到了劉韜那邊。榜單這邊已經做好,作文方面可以吃一些再張貼。
“還真是頗為意外,居然能釣到不少的人才過來……”劉韜翻了翻試卷,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