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餉是朝廷按時按量拔調的,軍官已經非武學出身不能擔任,從兵到將,感念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恩德,可不是靠你毛文龍來養活的。
當兵吃糧,朱由校雖然很不喜歡這句話,可也知道,沒有錢糧,養不起軍隊。握住錢糧,則能牢牢掌握軍隊。
以明末的左良玉為例,因為他縱容兵士劫掠,在朝廷發不出軍餉的時候,竟敢將漕政銀錢全搶走。
在明末那個大混亂的時期,正是有搶來的錢,能讓士兵吃飽飯,左良玉才能擁有幾十萬的軍隊。
所以,毛文龍心里清楚得很,東江鎮能有現在的規模和戰力,全是朝廷和皇帝用錢糧和武器裝備打造出來的,他更不是東江鎮不可或缺的人物。
不僅是毛文龍明白事理,別的軍鎮的將領也是一樣。皇帝和朝廷根本不給你歪想胡作的機會,更沒有令人跋扈的環境。
監督環環相扣,緊緊抓住糧餉和軍法兩大重點,既不干涉最高將領的軍事指揮,可又不給他獨斷專行的權力。
至于晉升和賞賜,皇帝也不吝嗇。有大好的前程擺著,誰腦袋被驢踢了,敢自尋死路?
況且,這是封建時代,這是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別說朱由校了,就是王朝末世的崇禎時期,又出現過幾個抗旨不遵的跋扈將軍?
當然,朱由校自認是做到位了。朕不負你,你也莫要負朕。否則,朕的尚方寶劍可不留情面。
毛文龍加官受賞,心中自是暢快。皇帝的信任是他能夠確定的,這在平常的密奏中能夠表現出來。但皇帝也時常有告誡,讓他不敢放肆。
盡管是淺嘗輒止,但架不住人多呀,一口一口的喝,到酒終席散時,毛文龍也有了幾分醺意。
回到住處,毛文龍只想休息一會兒,便親筆寫密奏。除了謝恩,還有他的作戰計劃。
皇太極被拿下旗主,由阿濟格統領正白旗,這個情報早已被打探到,連皇帝都知道。
在努爾哈赤的子侄中,實權僅次于四大貝勒的,便是四小貝勒。
按照排行,分別是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母皆為大妃阿巴亥;四貝勒則是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第六子。
從親疏關系上看,兒子顯然要比侄子親,阿濟格兄弟三個很受努爾哈赤的喜愛,自是壓過濟爾哈朗一頭。
而原來的四大貝勒,莽古爾泰成了殘廢,代善落下咳嗽的傷病,皇太極被奪權,阿敏更慘,被押去京師,千刀萬剮是不意外的。
可以看到,四大貝勒或死或殘,或被剝奪權力,四小貝勒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唯一的阻礙,就是他們的年齡。
濟爾哈朗最大,二十五;阿濟格次之,十九歲;多爾袞十二,多鐸只有十歲。
這樣看來,現在四小貝勒中能勉強挑起大梁的,只有濟爾哈朗和阿濟格兩人。而只有阿濟格領正白旗,真正賦予重任。
對于努爾哈赤而言,這是鍛煉兒子的機會;而對東江本部來說,則是重創建奴的時機。
阿濟格驍勇善戰是不假,但從各方情報分析,卻是一個頭腦簡單粗暴魯莽的家伙。
在建州還有一個鑲白旗,由杜度率領。可能因為杜度是被處死的褚英的兒子,他領的鑲白旗實力最弱,只有十五個牛錄。
這樣的分析下來,毛文龍和眾將認為建州的兩旗敵人必然以阿濟格為主。杜度雖然年長,卻只是侄子,在心理上已經落了下風。
而根據阿濟格的性格,是比較容易中計的。或誘引,或激怒,找到重創正白旗的機會,還是大有可能的。
毛文龍與眾將所制定的計劃便是以此為宗旨,抓住阿濟格的性格缺陷,象對阿敏那樣對付他。
遼鎮生擒了一個貝勒,野戰擊敗了建奴精騎,這樣的功績十分亮眼。毛文龍等東江將領既羨慕,也憋了口氣要爭個面子,阿濟格則是一個不錯的目標。
毛文龍喝著茶水醒酒,琢磨著密奏的措辭,以及作戰計劃是否完善。這時,親兵來報,沈太爺前來祝賀。
這個老岳父啊——毛文龍無奈地搖頭,猜測又是攛掇他出兵多占地盤,特別是產參的寬甸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