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大災害在陜西和河南持續的時間之長,還是令皇帝感到了壓力。
特別是陜西,尤其是旱災。萬歷在位48年間,有災荒記載的就占25年,歷史上的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皇帝也知道陜西多災害是因為生態環境破壞,農業過度開發造成的惡果。可破壞容易,想要修復,卻不是十幾二十幾年能夠奏效的。
稍顯無奈地暗自嘆了口氣,皇帝繼續說道:“北方數省除陜西外,玉米、土豆的種植還要大力推廣。這場大災害將席卷北方數省,非只陜西。抗寒耐旱高產的作物是渡過大災害的關鍵所在,各省督撫不可輕忽。”
北方種玉米、土豆,或者是黑麥;南方多種番薯。能夠提前推廣種植這些耐寒耐旱的高產作物,也是皇帝度過大災害的底氣所在。
“移民遷居的工作也要繼續加緊,陜西大災,百姓故土難離的心思也會沖淡,正當其時。”
陜西、河南這樣的重災區,如果人口得以稀釋,朝廷運糧賑濟的壓力也會減輕。同時,遷徙到他地的百姓也可以耕種生產,比呆在災區不能生產生活強多了。
陜西的百姓有序向關中、四川遷徙,河南、直隸、山東的少地無地百姓,則向遼東移民;南方的百姓,更有東番、海南、湄公省三地可選擇。
移民工作不僅是為了應對大災害,更能解決人多地少的社會矛盾。王朝興替,往往是土地兼并、農民起義,這一點,皇帝是知道的。
袁可立領旨退下,作為首輔,這些工作自然會安排到位。何況,抗災賑災的方案和措施早已制定,倒也不用太過倉促。
“啟奏萬歲。”兵部尚書熊廷弼出班啟奏,“延綏(今榆林市)總兵楊肇基與副總兵毛承祿奮力作戰,擊敗侵擾蘭州的旗牌臺吉,殺敵數千。虜酋撤兵遠走,邊境已安。”
“好。”皇帝難得地露出了笑容,贊了一聲后又說道:“加楊肇基太子太保銜,毛承祿加署都督僉事,另加賞有功官兵。”
“微臣遵旨。”熊廷弼躬身領旨,又開口奏道:“東江鎮前協張盤所部已占領船廠城,所帶工匠已開始造船,主帥毛文龍請奏朝廷先拔銀二十萬。”
所謂的船廠城,便是后世的吉林市,明朝政府在吉林市曾設置造船基地,用來加強遼東都司與奴爾干都司(遠三萬戶府)之間的聯系。
同時,還負責建造運載官兵,糧草賞賜品和貢品的船只,也把這里作為護印軍運輸官兵、糧草的轉運站。
只不過,在土木堡之變后,船廠城已屬海西女真。明軍推進至此,既在計劃之內,可又讓皇帝甚是欣慰。
皇帝轉向新任戶部尚書畢自嚴,說道:“如數拔銀,戶部可有困難。”
畢自嚴躬身道:“回萬歲,戶部存銀足夠,二十萬銀可如數拔調。”
皇帝點了點頭,面露贊賞之色。終于不用再掏自己的私房錢了,盡管可能是暫時的,也令他甚是欣慰。
“今年便到船廠城為止,掃蕩周邊地區,并善加經營,以為明年前進之基。”皇帝覺得先造船,再前進,更加穩妥。
北進南下,大明已經露出了擴張的獠牙。而通過搶掠來獲取土地和資源,也是度過大災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