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明媚的上午,蕭十一郎興致勃勃的聽課,講課人是射箭初學者李笠,講授的內容,是射箭時如何瞄準。
然后,一群射箭老手旁聽,此情此情,十分滑稽,因為李笠作為初學者,給一群高手講射箭,簡直就是班門弄斧。
如同一只公雞,給一群鴨子講解如何在水面游。
但是,李笠卻不心虛,因為他有“克虜伯親傳心得”,不怕別人不服。
所以,要消除蕭十一郎在射箭上的心病,譬如射箭時該如何瞄準。
雖然蕭十一郎如今射箭準頭不錯,但實際上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悶頭練而已。
如何瞄準,這個問題,也困擾著初學者李笠。
博射時,常見靶距是二十步到三十步,只要射箭的人視力正常,總是能看見靶心,所以要瞄準靶心。
但是箭靶再遠些,比如八十步靶,彎弓搭箭后瞄準后,李笠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目標(靶心,甚至還有箭靶)被弓把擋住了,根本沒法瞄。
這也是蕭十一郎困惑的事情,雖然舅舅傳授的口訣里,有關于如何瞄準的辦法,但蕭十一郎不理解,于是畏難情緒作祟,不想認真練。
李笠要幫助小家伙化解心結,自己就得弄清楚這個問題,他也覺得難以理解:三點一線瞄準法,根本沒法用。
三點一線,指的是覘孔、準星和目標在一條水平線上,而覘孔、準星位于槍械上,是槍械的瞄具。
三點一線是槍械的瞄準方式,卻不適用于弓的瞄準。
當射手彎弓搭箭時,因為箭搭在弓把一側(拇指勾弦射法一般是箭搭在弓把右側),那么射手瞄準目標時,目標實際上很容易被弓把擋住。
這個情況,在射遠距離目標時特別明顯。
三點一線的瞄準體系是覘孔、準星、目標,對應于弓箭手彎弓搭箭后,‘三點’應該是箭尾(對應覘孔)、弓把中心(等同于槍械準星)及目標。
而如今,弓把是不可能開孔讓箭矢穿過的,所以弓把必然阻擋人的視線,那么三點一線的瞄準方式,不適用于弓的瞄準。
弓沒有瞄具,既然沒有瞄具、沒有準星(弓把不開孔),所謂的‘直瞄’就不存在了。
對此,射箭時的瞄準自有一套口訣和要領,確保弓箭手在經過長期訓練之后,一樣可以‘瞄準’目標。
初學者李笠,如蕭十一郎一樣,感覺這套口訣和要領很“玄”,所以認為射箭時的瞄準是玄學。
他花了一段時間練習、琢磨,結合自己所知的科學知識,畫了各種示意圖,才弄清楚這套瞄準方法的原理。
簡而言之,不是實瞄(直瞄)而是虛瞄。
通過弓把的幾個參照點(參照點因人而異),然后想象出箭桿延長線或一些輔助線,在視野里形成一個虛擬的準星,替代本該存在于弓把中心的開孔(實際準星)。
瞄準目標時,必須雙眼睜開,而不是后世用槍射擊那樣,瞇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通過槍械瞄具瞄準目標。
李笠悟出了‘原理’,卻無法用后世的名詞和理論解釋給蕭十一郎聽,于是他以“克虜伯瞄準法”為噱頭,忽悠小胖子。
用實物演示,先讓蕭十一郎理解什么是‘準線’。
實物就是弩。
一旁,蔡全和侍衛們見李笠居然拿一張弩來,給十一郎君講解射箭該如何瞄準,簡直是哭笑不得。
蔡全為閱武馬容,統領一群武人,手里沒點真功夫,服不了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