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場大敗、損兵折將,讓勤王軍士氣頗受影響,也讓留在建康外圍、等著進展的李笠,大失所望。
毫無疑問,梁軍的戰斗力不行。
兵太差了。
不是李笠對以身殉國的韋粲等將帥以及無數陣亡士兵不敬,確實是官軍的軍紀太差:勤王軍抵達淮水南岸,不想著備戰,而是先燒殺搶掠。
他們燒殺搶掠的目標,是建康百姓,是國都的居民!!
無數婦女被這些勤王將士從家人手中搶過來,拖進軍營里為所以為,無數百姓被勤王軍士兵威逼恐嚇,把家中值錢之物以及糧食拿出來“買命”。
如此行為,讓李笠這個旁觀者見了,只覺腦袋發脹、怒發沖冠。
雖然不是所有的勤王隊伍都這么做,但可以說是普遍現象。
侯景叛軍剛入城時,大概是為了收買人心,軍紀還算嚴明,各部將領對于部下的約束尚可,沒有大規模的燒殺搶掠發生。
后來,隨著速攻臺城失敗,圍城時間變長,叛軍軍紀開始敗壞,百姓們開始倒霉。
被叛軍禍害的百姓,日盼夜盼,盼著王師來救他們,盼著勤王軍將叛軍殲滅,結果來的都是些什么人?干的是什么事?
是燒殺搶掠的強盜,不干人事,和叛軍一樣壞!甚至比叛軍還壞!
如此軍紀敗壞的軍隊,如何吊民伐罪?如何解民倒懸?
本該在道路兩旁壺漿簞食以迎王師的建康百姓,如今一個個嚇得躲起來,不敢接近勤王軍的營地。
人心,就這么做沒了。
李笠認為,若一支軍隊不得普通百姓的民心,但夠殘暴、能打勝仗,那倒罷了,別人只會屈服,不敢多說什么。
結果勤王軍欺負百姓給力,平叛不給力,接連吃了兩場大敗仗,小敗不斷,可想而知接下來,會有多少人投向能打的叛軍。
李笠之前就聽說一件事:侯景讓權臣朱異的家奴穿上官服,騎馬在城外招搖,對著城上的朱異喊話。
說朱異花了幾十年,才做到中領軍(禁軍主帥,意味著皇帝的極度信任),而他投了侯王,馬上就是開府儀同三司的大官。
這一次展示,讓更多的奴婢起了心思,紛紛投入叛軍陣營。
此時,仿佛侯景是光芒萬丈的解放者,對于許多梁國貧民和奴婢來說,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而梁國君臣,則是作惡多端的奴隸主。
數十年的壓迫,如今來了個大反噬,誰對誰錯,說不清。
對于許多奴婢和百姓而言,投了叛軍后,若叛軍成事,自己搞不好能有一場富貴;而投了官軍,官軍不把自己當人,又打不贏叛軍,那么何來的富貴可言?
對于普通人來說,投到明顯可見的勝利者一方,是保命的最佳選擇,哪怕這勝利者道德敗壞,行的是大逆不道之事。
而叛軍得了源源不斷的人員補充,與勤王軍的兵力對比不再懸殊,對峙起來更加有把握,攻打臺城更不缺“炮灰”。
如今是太清三年一月,臺城被圍已有兩個多月了,李笠覺得如果勤王軍不能有所突破,戰事再這么持續下去,歷史的車輪必然駛入原本的軌跡。
身后響起腳步聲,一名著甲侍衛近前,向轉過身的李笠說:“李監作,世子召見,請隨我來。”
李笠應了一聲,跟著對方,向前方綿延的軍營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