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偏殿,皇帝蕭綱,及幾位重臣一起,看李笠講解如何攻打壽陽、鐘離。
李笠這種小人物,當然不認識在場的重臣,不過,聽宦者小聲了介紹一番后,只覺難以置信,心拔涼拔涼的。
侯景叛軍即將渡江時,那個莫名其妙丟了采石的奇葩——寧遠將軍王質,如今在座。
侯景叛軍攻入建康,渡過秦淮河,進攻朱雀門時,那個被流矢嚇得棄守朱雀門的奇葩,東宮學士庾信,如今在座。
而庾信丟了朱雀門時,帶兵增援朱雀門卻一觸即潰的將軍,又是王質。
不是李笠看不起人,是覺得這種打仗白癡如今依舊能參與最高軍事會議,對于國家來說真是一種悲哀。
王質出身瑯琊王氏,也就是“王謝高門”中的那個“王”,以文學出名,先前就掌握東宮衛士,據說文武(武略)雙全,可謂東宮舊屬、皇帝心腹。
庾信是大才子,文學大家,十五歲就成為東宮侍讀,與其父一起出入宮禁,恩榮禮遇無人能比。
梁國皇族尚文,所以信任、重用的都是文學之士,王質、庾信都是皇宮里的常客,被先帝和新君信任。
這其實也沒什么,這兩位作為文學領域的專家乃至學霸,受文學皇帝重用理所當然。
問題是帶兵打仗也讓這兩位號稱“知兵”的文豪上,還扛大梁,那就是把國家安危當兒戲了。
事實證明,這兩個就是禍國殃民的軍事白癡,結果新君即位,依舊參與軍略謀劃,應給是憑借東宮舊屬的身份,才有一席之地。
又有一人,卻是之前一直消極避戰的勤王軍大都督柳仲禮,李笠一直懷疑這位收了某位藩王好處,所以當時故意避戰,要坐視臺城淪陷。
說得直白些,這位勤王軍主帥避戰就等于坐視皇帝和皇太子完蛋,如今卻依舊參與機要,為什么呢?
因為地位。
柳仲禮出身河東柳氏,河東柳氏為開國勛貴家族,能文能武,而柳仲禮是“武”這一支,以前坐鎮邊疆時,據說就曾和侯景交過手,還占了上風,有名將之稱。
天子尚在東宮時,柳仲禮也曾為佐官,雖然受信任程度比不上表親韋粲,但新君即位,能立刻拿來用的帥才,好像也就這位的名氣最大。
李笠覺得如今柳仲禮參與軍略謀劃,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這三人就在面前坐著,要么不懂打仗,要么表現異常,卻被皇帝視作左臂右膀,想要在軍事上“破局”,李笠只覺梁國前途一片灰暗。
不過,隨著鄱陽王世子勤王的老將軍裴之高也在座,讓李笠又有了一點信心:這位在勤王時的表現不錯,親眼見證他攻打東府城。
之前,就坐鎮淮南,對壽陽、鐘離很熟悉。
那么,這位老將軍想來會支持先取壽陽、鐘離,然后對侯景“關門打狗”的戰略。
演示開始,李笠讓人推來壽陽的泥木模型,又推來一個模型,然后將蒙在模型上的布扯下。
皇帝和大臣們一看,只覺非常失望:這攻城器械沒什么奇特的啊?
李笠知道自己若論引經據典,辯不過號稱“知兵”的文豪,若論作戰經驗,比不過名將柳仲禮、老將裴之高。
論身份、地位,沒資格參與商議軍略,那么,就得凸顯自己“擅攻城”的特長,把話題集中在攻城技術上,讓這幫人連問題都問不出來。
因為在“古代”,“工”的地位很低,眼前這幫“文武大佬”,恐怕沒有一個人,對工程技術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