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武祥點點頭,“梁州、東梁州是去年年中才丟的,當時是外無援兵,所以我想,當地豪強及許多將士未必心甘情愿認長安朝廷。”
“如今,官軍短時間內接連收復江陵、襄陽,可以趁著魏國還沒反應過來,派遣精銳收復東梁州,乃至梁州。”
“然后以逸待勞,應付魏軍的進攻,只要站穩腳跟,控制住漢中,可以讓魏國如鯁在喉,迫使蜀地魏軍不得不分兵防御。”
“往后,官軍走長江入蜀,漢中駐軍可以卡住蜀道,阻擋關中援軍,有關門打狗之效。”
黃?覺得不現實:“我聽說,從襄陽到漢中,全程近兩千里,沿途過去只要被人堵在半路上,就失了先機。”
“而且,漢中離襄陽不近,道路崎嶇,就算收復了,一旦被圍,靠襄陽這邊的援軍和糧草輸送,朝廷未必耗得起...”
“那又如何呢?對耗就對耗,看誰先耗不下去。”
武祥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朝廷難,難道蜀地魏軍不難?蜀道艱險,糧食運輸不易,我們還可以聲東擊西,把魏軍主力全都調動起來。”
說完,他展開雙臂:“譬如我是魏國,那么胸膛是關中,左手是漢北,右手是蜀地,中間,被群山隔斷,左右不能呼應。”
“左手遇敵,右手幫不了忙,同理,右手也是,”
“他們既要保漢北,又要保蜀地,還得爭奪漢中...也就是胸膛對面的地方,他們的消耗,比我們大得多!”
幾個人爭論起來,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連決策都沒資格參加的人,憑什么大言不慚?
但他們不覺得自己可笑,李笠常說打仗要動腦子,這有幾層意思。
所謂的“戰術層面”,是要琢磨己方如何打贏一場仗,判斷敵人會如何打這場仗。
所謂的“戰略層面”,想清楚己方為何要打這場仗,判斷敵人為何要打這場仗。
只有用腦子打仗,判斷敵軍的戰術和戰略意圖,才能事半功倍,增加勝算。
所以,在鄱陽時,他們經常和李笠“紙上談兵”,說是打發時間也好,消遣也罷,反正多年下來,每個人的眼界都大了許多,腦子也靈活了許多。
眼界不再僅限于江州,腦子想的不止是“上官讓我打哪里,我要如何打下哪里”,而是“我若是上官,該打哪里”。
“唉,我們爭來爭去,也就只是說說而已。”彭均感慨著,看向城里某個方向,“也不知,此次軍議,能議論出什么結果。”
“你覺得能議出什么結果?”黃?問,“無非是見好就收,或者爭奪漢北,亦或是聲東擊西。”
“不知道,反正我覺得不甘心。”彭均有些憤憤不平,“被人打進家里,燒殺搶掠,又扛走許多錢財,現在就有機會報仇,怎么能見好就收?”
“魏國新占不少地方,人心未穩,我們再打過去,響應的人就會多,若是耽擱幾年,人家站穩腳跟了,再打,豈不是更難?”
“而且,朝廷這么快收復江陵、襄陽,魏國一定始料未及,我們占了先手,不來個‘兵貴神速’,豈不可惜?”
“李郎常說,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打仗也是這樣,而且,無論是戰略決戰還是戰術決戰,一定要由我們帶節奏,不能讓對手帶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