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景,光是想就覺得滲人。
齊軍吃了兩次慘敗,意識到左城梁軍有充足的縱火燃料,可以盡情玩火。
而他們沒有那么多人命來填,繼續圍困下去不過是徒耗錢糧,只能及時止損,那就是撤軍。
這就是李笠認為左城一定能守住的原因:易燃液體——煤焦油很充足。
徐州產煤,又有鐵礦,焦炭冶煉對焦炭的巨大需求,催生了煉焦副產物——煤焦油的大量出現。
煤焦油可燃,其粗略提取物雖然可燃性比不上石油的提取物,但總歸是可燃的液體燃料,所以,徐州軍有充足的底氣“玩火”。
左城守軍放的兩場大火,燒退了齊軍,徐州百姓,可以過一個安安穩穩的好年了。
想到這里,李笠頗為高興,但憂慮隨后涌上心頭。
他在徐州打開的局面,漸漸穩定下來,軍隊無論是攻還是守,能力都很出色。
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糧食產量不足。
徐州聚集著大量脫產(脫離農業生產)的工商業者,又要供養脫產的軍隊和大量戰馬,本地根本就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需要從外地運來。
只要時局稍微動蕩一些、糧食供應減少,徐州就會出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所以,他才要組織軍隊屯田,但屯田成果出來需要時間,那么,他就得絞盡腦汁,加強邊境防御,爭取將敵人擋在徐州之外。
因為敵軍只要在春耕、秋收季節入侵,就能把徐州的農業搞得一團糟。
而徐州四周一片空曠,尤其屯田區,四周更是一馬平川,想要把騎兵眾多的敵軍擋在門外,談何容易。
單純的防,或者防守反擊肯定不行,即便把進家的“賊”趕走,家里的壇壇罐罐爛了,損失還是能讓人肉疼。
若派騎兵出擊,和齊軍對攻,要來個“御敵于國門之外”,就算能贏,戰馬的損耗也是個問題。
這還是打贏了的苦惱,要是打輸了,損失就會更多,連帶著的負面影響也會很多。
沒有人可以打包票,說逢戰必贏,李笠雖然沒吃過敗仗,卻也不敢有這種“老子打仗絕不會輸”的念頭。
他家底薄,只要輸一次,就很容易把攢起來的家底輸個精光。
在徐州“種田”,如同玩火,玩好了,可以燒得對手欲仙欲死,玩脫了,自己被燒得痛不欲生。
因為容錯率低,要考慮的方方面面很多,所以決策的壓力很大。
李笠不覺得齊國會就此罷手,坐視自己在徐州“種田”、蠶食河南地區。
對方下次再派兵馬來,也不知會用何種戰術。
他想著想著,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