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沒幾個人能跟得上彭城公的思路。
他如今是總稅司的官,負責監稅事宜,在三吳地區奔波,為彭城公的雄心壯志而忙碌。
而曲阿,是個很關鍵的地方,需要好好布置一番。
但一系列的準備、運作之后,能否獲得預期的“收獲”?
胡煒不確定,走著走著,掏出一枚泰安通寶,端詳起來。
泰安通寶,重十五銖,圓孔。
錢體偏紅,大小和五銖錢差不多,所以厚度是前者的兩倍以上。
于是,采取了一些新的防偽措施,譬如“邊齒”。
邊齒,是錢幣邊緣的一道道豎線(槽),但豎線是長短交錯。
正面,是“泰安通寶”四個字,字體偏白,和偏紅的錢體形成色差。
背面,是漂亮的一圈環狀葡萄紋,這一圈圖案,同樣偏白,和偏紅的錢體形成色差。
胡煒大概知道,這種機制幣的“邊齒”是機器“擠”出來的。
而字和環狀圖案,其實是機器“壓”進錢體里的金屬,和錢體的材質有所不同,所以顏色有差別。
制作原理,和彭城公夫人產業“杜鏡”的制作原理類似。
色差和邊齒,是泰安通寶的防偽手段,要仿制,不是不行,但想要仿制得像模像樣,造假成本,恐怕會超過一百文。
所以,短期內,不會有大量假幣出現。
胡煒認為,泰安通寶本身,是漂亮的工藝品,防偽手段也不錯,但可惜,沒有人認可“大錢”的信用。
彭城公知道發行泰安通寶這種直百錢,在一定時間內會影響百姓生活,所以泰安通寶只是在建康、鄱陽、寒山以及將來的淮陰行在強制使用,其他地方,慢慢來。
為此,還推出許多預防措施,確保秋收時,建康周邊地區的百姓,不會因為幣制變動而受到太大的沖擊。
其中一項措施,就是發動能發動的力量,向建康周邊地區,乃至三吳地區百姓宣傳一個即將成為事實的事實:建康城里,交易實行“足陌”。
交易時,錢幣的支付,無論是貫還是陌,必然以面值為壹陌的泰安通寶來實現。
一陌(一百文),就是一枚泰安通寶;一貫,就是十枚泰安通寶。
建康周邊以及三吳地區,商貿要地和郡治新開張的稅署市場、市集,承接泰安通寶、泰安五銖的兌換。
消息已經廣而告之,胡煒通過方才和攤販的閑談,確定了這一點。
接下來,幣制變動帶來的物價波動,到底會造成什么后果,只能拭目以待。
胡煒思來想去,還是有些擔心。
彭城公那建立在泰安通寶上的“戰術”,真能起到預期效果么?。
。。。。。。
夏末,再次來到曲阿的胡煒,看著城南郊外運瀆上往來如梭的漕船,不發一言。
自泰安五銖、泰安通寶“落戶”建康,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新幣站穩腳跟后,如同落入湖中的石塊,在水面激起一陣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