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書房,趙孟娘向李笠匯報家中“第一季度”的開支情況,以便讓李笠對家里財務狀況有個大概了解。
薛月嫦作為副手,協助趙孟娘匯報。
正所謂“家大業大開銷大”,李笠雖然有很多產業,如同一株株搖錢樹給他帶來大量收入,但與此同時,開支也很大。
維持彭城公府邸的“運行”,日常開支少不了,但比起養兵的開支,那就是個小數目。
一如這個時代的慣例,李笠養著部曲,數量不少,又養馬,開支更是比養部曲多了許多,所以彭城公府在日進斗金的同時,也在“日出斗金”。
為了加強財務管理(即理財),控制開支和成本,彭城公府邸實行“財務預算制”。
其中包括預算管理,以及預算、核算制度。
預算,就是每年的特定日期(譬如年底),對來年可能產生的開支進行預估,定出可能的開支額度。
決算,就是預算時間期滿時(第二年一年),對當年預算的實際情況進行核算,確認收支是盈余、虧損還是持平。
并作為下一次預算的基礎。
基于成本控制的目的,李笠實行開支“季度跟蹤”制度:
將一年分為四個季度,每個季度結束后,次月月底前,必須對上個季度的開支進行粗略統計。
一旦發現開支大幅超出季度預算,必須盡快找出原因,并采取對策,控制開支(成本)的異常波動。
所以,合理的財務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這項工作,由趙孟娘來承擔,算是“財務監督”,因為“內當家”是夫人黃姈,監督者得換個人來。
但趙孟娘本身也分管部分產業,事務繁忙,李笠讓薛月嫦也參與“財務監督”。
大概聽了一會,李笠知道“第一季度”家中的開支并無異常,很滿意,打算結束這場“小會”。
但薛月嫦的表現**極強,想要匯報一些事情,李笠不想打擊對方的積極性,便繼續聽下去。
聽著聽著,走了神。
財務管理,對于個人/家庭而言是“理財”,對于國家來說,是升級版的理財。
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國家,理財無非兩個觀點:量入為出,量出為入。
量入為出,即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量出為入,即要花多少錢,就想辦法攢夠這個數目。
在現代,月收入三千的人,為了買售價八千的手機,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攢錢,攢夠錢再買手機,這可以看作是量入為出。
第二種,刷信用卡買手機,然后分期慢慢還款,來個“早買早享受”,這可以看作是量出而入的一種方式。
把個人換成王朝,同理。
西漢時記錄先秦禮制的《禮記·王制》有“用地小大,視年之豐秏。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的內容。
所以,自先秦以來到現在(南北朝),歷代朝廷的財政管理,大體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
量入為出,關鍵在“入”。
在農業社會,無論朝廷稅收還是家庭收入,都受到農業產出季節性和數量的限制。
收入成為硬約束,量入為出是邏輯的必然,也是生產力不發達的反映。
同時,在封建王朝體制下,“事無巨細皆決于上”,官府的職能邊界難以有效界定,財政支出的數額也就難以合理限定。